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的考查,该考点连续4年考查,分值8—12分。
多以具体自然地质、地形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获取信息、运用地质作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本专题知识能解释众多自然地质现象,故今后仍然有较高几率进入命题视野。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2019届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月考二,14)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分别是( )A.①、乙B.②、丙C.③、沉积岩D.④、甲答案 A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
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
据图完成下面两题。
2.(2017天津河西一模,6)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答案 D3.(2017天津河西一模,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 B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当地壳下部岩浆侵入上部沉积岩岩层中,便会使沉积岩岩层上部拱起,形成穹隆构造,完成下面三题。
1.(2019届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检测一,19)穹隆构造( )A.属于外力地貌B.初期形成放射状水系C.顶部岩石不易侵蚀D.是良好储水构造答案 B2.(2019届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检测一,20)甲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化石C.常作为建筑材料D.具有气孔构造答案 C3.(2019届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检测一,21)与穹隆构造水平方向上沉积岩层新老顺序类似的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答案 A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下题。
4.(2014海南单科,17,3分)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答案 A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图甲为2018年暑期某学生在林芝市丹娘乡沙丘旅游景区拍摄的雅鲁藏布江北岸谷地的丹娘沙丘,图乙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甲图乙1.(2019届安徽六校一模,10)该沙丘的沙源可能主要来自( )A.域外风沙的沉积B.岩石的就地风化C.两岸高耸的山坡D.附近河流的河滩答案 D2.(2019届安徽六校一模,11)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C3.(2019届安徽六校一模,12)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慢的季节是( )A.夏季B.春季C.秋季D.冬季答案 A4.(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二,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分)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大部分坑壁都是陡崖环绕。
天坑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
下图为贵州省天坑及溶洞示意图,图中岩层都是软硬程度相同的石灰岩层。
(1)试推断图中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3分)(2)指出溶洞①与溶洞②所在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理由。
(3分)(3)试分析图示地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河水丰富的原因。
(3分)答案(1)原有石灰岩受地壳抬升作用隆起;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切,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石灰岩受流水溶蚀(或侵蚀)形成溶洞;受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形成天坑。
(2)溶洞②所在岩层较溶洞①所在岩层老。
理由:两溶洞均以石灰岩为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埋藏位置越偏下,岩层年龄越老。
(3)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考点四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四川茂县位于岷江上游中段的高山峡谷区,是典型的干旱河谷中心,下图示意茂县乡村聚落沿岷江干流的分布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调研,25)茂县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总体呈( )A.片状集中B.带状延伸C.环状分布D.零散无序答案 B2.(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调研,26)距干流约200米聚落数量最多,最可能的原因是( )A.地势相对平坦,地质灾害较少B.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易于耕作C.距水源近,且不易遭受洪涝灾害D.地势较高,气候干爽适宜居住答案 C炼技法【方法集训】方法1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下图为某山脉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虚线表示某岩层顶部距离地表上某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读图,完成下题。
1.(2019届河北邢台月考二,25)从地质构造来看,K地属于( )A.背斜山B.断块山C.向斜山D.背斜谷答案 C某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某山地考察,绘制如下地形简图(图中等高线单位为米)。
小组成员在①③两处发现同为距今36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在②处发现距今42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
据此完成下题。
2.(2018安徽A10联盟11月联考,1)图中所示区域地质地貌为( )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答案 A3.(2014山东文综,12,4分)下图为某小组在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图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答案 B方法2 外力作用与地貌判读技巧某河两河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7辽宁大连一模,14)甲、乙、丙、丁四地中沉积作用最强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C2.(2017辽宁大连一模,15)关于①②两河段河流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两河段流向均为自西向东B.两河段均为地上河C.①河段比②河段流速慢D.①河段比②河段沉积物颗粒大答案 D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7安徽合肥三模,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答案 C4.(2017安徽合肥三模,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A.风速快B.植被多C.坡度缓D.降水多答案 B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课标Ⅲ,6,4分)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答案 A2.(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答案 C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题。
3.(2014大纲全国,6,4分)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C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答案 A2.(2018课标Ⅰ,7,4分)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答案 A3.(2018课标Ⅰ,8,4分)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 D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7课标Ⅱ,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答案 C5.(2017课标Ⅱ,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6.(2017课标Ⅱ,11,4分)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 B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2016课标Ⅰ,7,4分)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答案 C8.(2016课标Ⅰ,8,4分)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答案 B9.(2016课标Ⅰ,9,4分)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 D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2015课标Ⅰ,10,4分,0.59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答案 D11.(2015课标Ⅰ,11,4分,0.29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 B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