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编讲故事

编讲故事

编讲故事“编讲故事”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面试综合考查的基本科目之一,尤其是表演、导演、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

“编讲故事”的具体考试方法为:考生现场随机抽取命题,准备10~15分钟左右,然后根据所抽的题目按要求编讲一个时间为3~5分钟左右的戏剧故事。

由于面试考试科目的现场抽取性,所以不同的考生题目也是不同的。

此科目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模式,但是,题目不同无妨,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应试技巧却是一样的,依然有它的规律可循。

由于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故事”考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笔试科目中的“戏剧故事写作”,一种是面试科目中的命题“编讲故事”。

关于戏剧故事的笔试写作我们已经在第三章第五节戏剧故事写作中全面、系统的论证过了,其基本方法也可用在此处。

所以,本章节中,我们只针对于“编讲”的特点做详细论证。

一、什么是命题编讲故事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

故事包括真实故事、假定故事和虚幻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是故事的三要素。

在影视艺术中,故事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同时还是影视创作层面的主体。

考生对故事编织的好坏不直接影响到考试之中的专业成绩,更会体现出将来在影视工作与创作中的潜能,最终影响到考官考虑是否有接受你的必要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严格的。

编讲故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抽象概念,运用大脑中已有的只是储备和素材积累,将生活中的事件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并进行逻辑思维的创新与想像,以讲述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

在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考试科目中,编讲故事常以以下四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直接命题式,如“夜半钟声”、“飞来之福”等。

第二种是词语连接式,即将互不相干的几个词语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发挥想像,讲述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

如“茶杯、椅子、照片”等。

第三种是故事开头式,即给出一个故事的基本开头,让考生接着往下进行讲述。

如“小莉是某高中高二的女生,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途中,不下心把栓在自行车背后的书包给晃丢了。

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说他捡到了那个书包,并让小莉在星期六的晚上10点钟在一公园相见。

”等等。

第四种是故事接龙式,即考生为5人或10人一组一起进入考场,由第一位考生抽题并开头,其余考生顺次接下去,最后以为考生收尾。

考生要特别注意,故事不是事件,讲故事不是叙述事件,所以在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中,编讲故事自然有着诸多的基本要求。

二、命题编讲故事的要求1、大量素材的积累其一,故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考生要想能够在面试综合考查编讲故事环节中讲出吸引考官的、别具风格的、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考生脑海中有大量的素材积累,以备随时都可以用,这就要求:考生要懂得发现生活、留意生活、积累素材,并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意义的一面和独特的底蕴。

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自我的感受能力,更从一个本质的层面解决了编讲故事的素材缺乏问题,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考生,才能编讲出真正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故事。

其二,考生要注意通过大量阅读和观看影片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素材量。

如果考生们能有效地运用这些事件,不仅能积累到需要的编讲素材,并且还能进行有效的“创作模仿”。

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大量故事素材的积累,有了它垫底,面对任何题目都能较为从容地应对。

2、规定情景的设置在编讲故事考试科目中,很多考生拿到题目后,认认真真地准备了十几分钟,然后一面对考官仍然张口忘词、不知所措,再好点儿的也就是磕磕绊绊勉强将故事讲完。

这样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情绪紧张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考生对于自己所讲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通盘的考虑,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只是在纠缠一个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情节点,如此以来思维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讲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拿到题目后,考生首先要对手中的题目设定一个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等,这是戏剧创作中的规定情境,但同样也适合于编讲故事。

3、立意、悬念、主题的确立立意、悬念、主题的确定在“编讲故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故事编织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立意指要在故事编织过程中根据命题范围选取一个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中心事件。

故事讲究超强的思维和逆向思维,需要绝处逢生、拍案叫绝;故事讲究智慧情节,讲究立意的创新性,即追寻新、奇、巧、趣的四要素。

一个好的立意就等于你编织的故事已经成功了一半。

好的故事立意也往往是最能吸引考官注意的和引起考官兴趣的地方。

立意要注意以情见长,以情动人。

考生在编讲故事时,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只要先把自己打动了,才能更好地感染考官。

故事的立意来源于生活,考生要懂得从生活中提炼故事的戏剧性和感动性,要以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挖掘、提炼“超长性“的东西。

立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要设置得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立意的背景可以“假”,但细节必须“真”。

悬念即故事的戏剧性。

简言之,即考官对考生所编织的故事的发展与结果的期待性。

考生要善于设计故事的结构,善于运用悬念去组织安排故事的情节矛盾、铺设戏剧冲突和展开戏剧情境。

悬念的设置要注意引人入胜性,即故事的起伏性、曲折性和跌宕性。

起伏性悬念色设置还要注意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紧张性,要让考官思考“为什么”的同时,也有一种紧张期待的心理。

考生要懂得设法引考官入戏,去品味其中的矛盾冲突和事件发展。

考生的故事的悬念设置还要特别注意事件的偶然性、巧合性和骤变性等,要懂得以运用情境假定和戏剧悬念引起考官的注意。

主题就是故事的主旨,是讲故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

主题同其他要素一样,首先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观察;其次是对生活中事件细节的选取和把握。

选择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主题的选择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往往一个事件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考官注意的事件作为中心主题。

其实。

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

4、结构故事考生在进行编讲故事过程中,素材有了,规定情境有了,立意、悬念、主题也已经明确了,但怎样更好地将各种元素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并构成一个故事呢?这就需要结构一个故事。

结构故事同结构小品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结构一个故事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进行。

关于故事的情节、人物、高潮(矛盾冲突),在第三章第五节戏剧故事写作中已涉及了很多,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证。

⑴“开头”即故事的开始部分。

要求考生懂得故事的生活性,并将自己融入故事中特定的某一类人身上,进入到有机的构思、创作的初级阶段。

开头要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⑵“情节”即故事的中心事件。

情节在一般情况具有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⑶“人物”即故事的推动者和发展者。

故事的人物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要人物;二是次要人物。

有了人物以后,下一步便是将人物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

他们必须面临同他们相对立的人或事(情节安排),即要具有正面特点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点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也就是说必须有矛盾冲突。

⑷“高潮”即故事中矛盾冲突集合点。

事实上,没有了矛盾,也就是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世界,没有了作品。

⑸“结局”是“编讲故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考生结构一个故事的时候,除了编织开头,其次重要的是“设置”结局。

只要首先将开头和结局编织好了,才能够紧扣“两头”,进行戏剧性的艺术创造。

结局的编织要做到耐人寻味、令人思考、出乎意料。

5、编织主体情节大体结构完一个故事后,考生即进入到最后一个思维创作阶段——编织主体情节。

编织主体情节在编织整个故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故事的好坏除了取决于以上一个必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故事编织的主体情节。

如果考生在上述几个环节的构思创造略显单薄的话,那主体情节的编织一定要设置好,因为主体情节编织得精彩、新颖可以很好地掩饰以上几个环节的漏洞,依然可以让考官非常有情趣地把它听完,从而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成绩。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进行主体情节的编织呢?⑴情节是故事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

考生在处理情节的编织时,一定要注意有中心事件,且单一而不繁、连贯而不断,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细节要不脱节、不松散,让考官有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细节线索的处理要简单、明了、跌宕、起伏。

故事的细节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话语和动作代替。

考生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要是动态的(身体、心理),要达到“动中见人”的效果。

⑵情节来源于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艺术处理,考生必须注意这一点,因为所有艺术的创造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考生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细节的眼睛,并具有将其艺术处理与加工的能力,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随即可用。

⑶情节的组织要靠矛盾本身去推动,要合情合理,但不能顺理成章,要达到如上面所提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考生在主体情节的编织中常常有几种错误:一是情节的转折始终按照常理发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大家都能想到,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二是情节的发展始终按照考生讲述的意愿进行,给考官的感觉不是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是考生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这样的情节曲折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三是情节的编织缺少有特点的细节,缺少细节的情节永远是干瘪的,一个故事若能有一两个生活气息、有特点,或者是有趣的细节,情节立刻就会饱满起来;四是情节的编织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线索发展。

情节虽然曲折,但编织不集中,或是编织到另外的事件上去了,依旧没什么创新可言。

主体情节的编织要注意实践性、地点性、动作性、目的性和任务性等。

考生最头疼的莫过于故事要怎么带入、怎么发展、怎么作结?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只需要考生们明确以下几点:其一,人物在设定的这段时间里、出现在这个地点里做些什么?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行为。

其二,人物行为有何动机?人物为什么会在设定的这段时间里、出现在设定的这个地点里?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动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做了就做了,但只要落实到故事的讲述(包括戏剧故事和叙事性散文写作)中去,就必须为人物的行为找出合理的动机。

没有动机的行动是不可能成立的,考生要牢牢地树立起这种观念。

其三,人物行为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这其实就是故事的结局,只有行动有目的且贯穿始终,结局才能水到渠成。

其四,人物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所谓“任务“,即故事中人物行动的目的。

这是故事的情节点,每一个情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人物自身的态度与情感,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矛盾。

一个整体的故事凭空去想可能很困难,但如果考生在设置的时候,能分拆开来,按以上提示的四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么,编讲故事自然就简单多了。

当然,理论给出以后,关键还是考生在具体练习中的实践,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练习,或者采用“故事接龙“,或者采用”名词联想“,反复揣摩刚才提到的四个要点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