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眼与视觉》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4.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
5.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三、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了解近视的成因和预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生物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几张关于心理的大相片,有关的课件,眼球的结构模型。
(二)学生准备:分好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七、教学启发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板书设计:
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p89页图)
2、视觉的形成过程:
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3、近视眼及其预防:
(1)病因: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矫正:配戴凹透镜
(3)预防:“三要四不看”
附上练习题:
1、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是()
A、角膜
B、瞳孔 C 、晶状体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4、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5、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A、角膜
B、晶状体
C、巩膜
D、虹膜
6、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
7、为了节约时间,应边走路边看书学习。
()
8、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10厘米左右。
()
9、躺卧看书很舒服,应当提倡。
()
10、当人观看一个由远处移近的物体时,晶状体会逐渐变厚。
()
练习题的答案:CDB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