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
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略5、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②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
“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只是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③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各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④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自然界再生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减弱及其原因。
"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能性: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与人和自然新关系的确立。
人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与科技的不断进步。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二)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三)全球化形势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2、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必然性:1.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2.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占有量少。
经济的迅速增长---资源的需求量大。
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低----资源的利用率低学生总结出我国长期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3. 深刻的环境危机表现: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
实践: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对未来数代人的责任。
如何结合国情、有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需要探索。
当前至少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和努力:(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
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基本国策所规定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民族的觉悟和共同的努力奋斗。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
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完成的。
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
(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
在走向21世纪之际,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
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3、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4.如何理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科技文化体现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正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形成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因素。
科技文化的显著特显是具有内在的、能动的创造性。
恩格斯在研究近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