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植物及植物生理课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专业核心课如: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绿色果品、绿色蔬菜生产、花卉栽培与生产等都离不开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识,所以,植物及植物生理是农、林、牧、副、渔等学科的基础。
课程作用植物及植物生理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植物多样性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植物生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可以理解和欣赏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可以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植物学知识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重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是初高中生物学基础和职高的生物科学。
后续课程是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很多核心课程如:组培与快繁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植物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微生物技术、种子生产与检验、基因工程与应用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主要依据是绿色食品检验专业),紧密结合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3.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优势智力,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使学生成为相关行业的高级技能人才。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树立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对植物学知识的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打破了植物学教材上的章节顺序,分成四个模块即:第一模块为宏观知识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主要是植物外部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特征及类型),以实物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第二模块为微观知识学习阶段,可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各类切片学习植物细胞、组织及各类器官的内部结构造和植物生理等内容;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培训阶段,此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被子植物分类,学习方法主要是实物教学和实训;第四模块为植物生理等内容。
通过识别植物,结合以前所学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知识,能够准确的说明某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构造特点和功能,解决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骨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从事与种植业有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植物学教学任务和目的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提高三方面,学生通过植物学课程后,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
具有运用所学指导各相关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实战能力,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在专业能力(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二)职业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能熟识植物各部位的名词术语(2)能熟种子形态构造和幼苗类型(3)能熟知植物细胞结构、组织的类型分布及各器官解剖构造(4)能识别周围常见植物(5)能使用工具书鉴定植物(6)能正确利用植物生理知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2.方法能力目标(1)有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2)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与技能,合理安排生产的能力(4)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的能力(6)具有共存、合作与对话、和谐与共进等其它优良品质的能力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本课程总计116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课内实践课时20,教学实习40学时。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认识常见植物种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宏观知识、微观知识、植物分类、植物生理。
教学的重点:(1)形态及构造(2)植物分类及植物识别(3)代谢、生长发育及生态生理教学难点:(1)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2)生理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学习专业核心课,并在以后工作中能独立生产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项目设计(三)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四、课程实施(一)教学条件1.软硬件条件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现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实验室、和显微镜实验室340㎡。
植物与植物生理实验室有全套挂图,各类模型,植物标本地方植物志、分类检索表等等,能满足植物形态和类群的教学需要;显微镜实验室有50台双目显微镜和教师用显微镜一台;电视一台,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长期以来,滦平县白草洼、僧冠峰森林公园、承德离宫以及承德市区周围的景点是我们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效果好。
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近期将建成。
2.师资条件专任教师为副高职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承德市入库科技专家。
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二)教学方法建议植物及生理课程的根本任务一是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二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及生理是一门农业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门课程中,植物的形态和分类两部分的术语较多,实践性强,若不亲历亲见,很难完全掌握;而植物解剖结构这部分涉及微观结构,较抽象,只在课堂中讲授,学生难以理解。
根据本门课程的上述特点,按照教、学、用一体化原则,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探索,本课程总结出一套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
植物形态和分类部分内容结合学生入学后秋季落叶前和第二年春节结合季节进行;在冬季植物稀少时进行植物解剖和生理部分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实物、标本及多媒体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植物学课程中形态和分类在授课的过程时涉及大量的植物。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季节以新鲜植物进行现场讲解,效果显著,学生易学。
如讲解植物的花冠类型,教师向学生展示油菜、桔梗、丁香和牵牛等植物的花,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描述现场观察讨论,确定他们分别属于十字花冠、钟形花冠、高脚碟状花冠和漏斗状花冠。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
实物教学诚然效果好,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季节气候变动,课时的调整,加之地理位置限制了植物种类,常出现不能同时搜集到一节课所需的多样的新鲜植物样本。
如讲解叶片的形态时,校内及周边地区的植物叶片并不能完全反应所有的形态学术语,这时就需要用制作精良的植物标本和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补充教学内容。
在植物解剖部分的教学中由于所有内容都为微观方面的内容,无法以实物展示,故必须结合放大的标本、模式图或显微照相等图像资料和显微实训来进行讲解。
所以在本门课程中,以实物展示结合多媒体和标本展示,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易学,教师易讲。
2.教师启发与学生讨论并重植物分类部分涉及的科较多,但受课时所限,不可能将所有植物进行讲解。
所以采用教师启发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如在讲解唇形科时,展示唇形科的若干新鲜植物和植物标本,启发学生从其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态上一一进行观察讨论,总结出唇形科主要特点,教师只对讨论结果加以修正即可。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学去了解和掌握未能学到的植物科属及种。
3.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并行植物学教学过程中还常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方法,遵循“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原则,将植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把学习环境从教室移至实验室、校园或者周边植物丰富之地。
教师从以“讲授”为主向以“引导”为主转变,通过设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面对真实的植物完成学习过程。
如讲解植物的茎,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提出任务:观察并描述栾树、丁香、凤仙花的茎。
通过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判断,结合形态术语的解释,使学生能区分木本(乔木和灌木)及草本植物的茎。
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设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能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植物学课的兴趣。
4.促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植物生理的内容对以后学习专业核心课很重要,但是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如果全部由教师讲解,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生理内容分成若干项目或认务,由学习小组承担一两个项目或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项目或任务,适当时机在全班交流。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树立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相关专业课程,在必须够用的原则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其掌握植物学知识,同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人性化动态考核方案”,建立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加大实践环节考核力度,把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单一评价变为多元评价,淡化教育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界限。
学生总成绩=学习平时成绩(20%) +期末知识评价(50%)+实践技能鉴定(30%)。
学习平时成绩(20%):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过程的表现与活动结果、存在的问题、作业、实验报告、考勤等进行综合能力考核。
实践技能鉴定成绩(30%)评定:实践技能鉴定成绩以实验、实训为主。
实验课以教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技能鉴定为依据,两者各占50%;实训课教学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各环节的技能考核、实训报告质量为依据,三者分别占3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