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交底记录一、扒杆组立根据本工程地形及铁塔特点,拟采用以下组塔方案:a) 0.35m×0.35m×12.5m铝合金悬浮内拉线抱杆组塔。
该抱杆在采用悬浮抱杆时加外拉线增加抱杆的稳定性,外拉线对地夹角应不大于35°。
b) 对呼称高较小,根开较小,吨位较小及果园或地形受限制的杆塔拟采用Ø110-130mm ×7m铝合金或钢管独角抱杆或木抱杆分解组塔。
1、独角抱杆及杉木杆组塔施工方法独角抱杆主要用于交通于工器具运输相对较为困难,组塔吨位较轻,或用于果园及地形受限的塔位。
独角抱杆为Ø110-130mm×7m铝合金或钢管。
由于独角抱杆需在塔身绑扎固定,其稳定性较差,故组塔采用单吊方式,不允许使用机械牵引吊装。
起重重量应控制在100kg 以内。
1.1 注意事项a) 塔身固定长度不小于1.5米。
b) 在塔脚部位设置底滑车,人力起吊,严禁使用绞磨起吊。
c) 升抱杆过程中在腰部用绳子保护。
1.2 抱杆布置简图1.3 工器具配置表2 、采用0.35×0.35×12.5m铝合金悬浮抱杆组塔施工方法2.1 抱杆使用要求:a) 本抱杆为内悬浮式抱杆,抱杆本体组装形式为4.5M+1.5M+2M+4.5M=12.5M。
根据被吊塔片重、根开及塔型等具体情况,可采用外拉线和内拉线两种方式组塔,也可两种拉线型式混合使用组塔,即用内拉线控制抱杆提升高度,用外拉配合起吊安装。
b) 采用外拉线主要用来组立被吊片重量较大,根开较大塔的横担。
此时,抱杆可适量向被起吊侧倾斜,抱杆的倾斜限制在5°。
其外拉线对地夹角应在35°以内,两受力外拉线平面的夹角应控制在70°-75°之间。
c) 采用内拉线主要用来组立起吊塔片较轻,根开适中的塔片,此时,抱杆应保持竖直状况,内拉线与抱杆夹角应大于20°。
d) 起吊塔身塔片时,抱杆最大起吊重量限定在1000公斤以内(含塔材代用重量),起吊曲臂、横担时,抱杆每吊最大起吊重量为900Kg,起吊长度为该段主材的自然长度,起吊采用单面吊装。
当采用内拉线抱杆起吊塔身塔片时,最大起吊重量为800公斤(含塔材代用)。
e) 起吊绳与铅垂直线间夹角应控制在12°以内,塔片控制绳对地夹角应小于45°,绞磨应位于塔高1.2倍且可与塔位通视的位置。
2.2 抱杆的现场布置a) 抱杆拉线布置外拉线采用四根φ11钢丝绳,其受力侧两拉线平面夹角为70°——75°,其一端用3tU 型环与抱杆顶拉线孔连接,另一端地面用3t链条葫芦连接,每根拉线采用3t地锚,地锚坑深1.6米,拉线对夹角应小于35°,内拉线采用φ13钢丝绳,其拉线长度按抱杆高度配置。
b) 起吊绳布置吊绳(牵引绳)采用φ13钢丝绳,其一端与抱杆顶固定连接后,依次通过起吊塔片的动滑车、抱杆朝天滑车、塔身腰滑车、塔脚地滑车至绞磨。
c) 承托系统布置承托系统由承托绳、链条葫芦等组成。
承托绳为φ18.5钢丝绳,其一端与抱杆承托绳底部固定后,另一端经过各自的5t链条葫芦与主材相连。
每付抱杆配4根承托绳,其与抱杆底部采用5tU型环相连。
d) 控制绳布置控制绳分上控制绳和下控制绳,下控制绳采用φ11钢丝绳,其作用是控制起吊塔片与塔身不撞挂,上控制绳采用φ15白综绳,其作用是微调被吊塔片位置,方便就位。
起吊过程中,上控制绳不受力,仅下控制绳受力,下控制绳对起吊系统影响很大,为此要求下控制绳对地夹角应小于45°,被吊塔片距已组铁塔的距离应控制在0.5米以内,下控制绳与被吊塔片的连接方式为:将两根等长的钢丝绳套的一端分别与塔片主材相连,其另一端用3tU型环相连后与下控制绳相连。
两钢丝绳套组成V型套夹角应小于90°。
e) 地滑车和腰滑车布置地滑车主要是改变牵引绳方向,将垂直方向的牵引水平引向塔外。
地滑车一般固定在塔脚上,为减少基础所受水平,可在基础外侧增设角钢桩,并用双钩等工器具收紧基础与该角钢桩间布置的钢丝绳套,连接地滑车的钢丝绳套采用φ15钢丝绳。
腰滑车的作用是防止牵引绳与抱杆或塔段相碰撞,腰滑车应布置在已组塔段上端主材上,固定腰滑车的钢丝套应尽量短些。
f) 牵引设备布置牵引设备选用3-5t机动绞磨,其与地锚的连接采用φ13钢丝套及U型环固定,牵引设备的位置应选择在距塔1.2倍的地方,且能通视塔位及指挥员。
g) 抱杆的布置抱杆是整个组塔的关键工具。
其插入已组塔段内的长度不小于抱杆总长的三分之一(约4米),在满足组塔就位等条件下,使抱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
腰环与已组塔段的连接采用φ11钢丝绳。
第一道腰环布置在已组好的塔身平铁处,第二道腰环布置在抱杆最终提升的位置附近。
为增加提升抱杆时抱杆在顺线路方向的稳定性,应借助落地拉线进行控制。
抱杆的承托系统和拉线系统固定好后,放松腰环绳使起吊过程中腰环不受力。
2.3 主要工器具抱杆采用人字抱杆吊立。
竖立后的抱杆必须用四根拉线控制。
抱杆在竖立前应将抱杆的附件如腰环,朝天滑车、朝地滑车、牵引绳、拉线等连接好。
2.4 抱杆提升a) 用拉线将抱杆调整到竖直状态,绑好上、下腰环。
b) 将已穿过抱杆朝地滑车的提升绳的一端绑扎在已组塔段主材节点处(根据朝地车方向固定端与腰滑车应挂在同高处),另一端通过该绑扎点对角主材固定的定滑车后,再通过布置在塔腿的地车引向绞磨。
c) 拆除抱杆内(外)拉线,并将内拉线绑扎固定在新组塔段主材最上端节点处,内拉线长度按抱杆提升高度确定,并成松驰状态。
d) 开启绞磨提升抱杆,当抱杆提升一定高度,承托绳全部松驰后停止牵引,拆除该承托绳。
e) 继续启动绞磨,使抱杆逐步升高至四根拉线紧或提升高度为止。
f) 将承托绳串联条葫芦后固定于新组塔段主材最上端的节点位置,并收紧承托绳。
g) 用拉线及承托绳调整好抱杆状态后,固定好拉线。
2.5 构件绑扎连接2.5.1 构件扎连接a) 吊点绳与牵引绳、塔片间的连接。
吊绳采用两根等长的φ13钢丝绳套,其一端分别与被吊塔片主材相连后,另一端与起吊动滑车滑沟相连,牵引绳穿过该动滑车滑轮。
如下图,两吊绳组成的V型夹角应小于90°,即要求两吊绳组成的V型高度不应小于塔片宽度的二分之一。
b) 两吊点绳在塔片的固定位置必须位于塔片重心位置以上,绑扎后的吊点合力线应位于塔片结构中心线上。
c) 吊点钢丝绳套应绑扎固定在塔片对称节处,以防滑动。
2.5.2 构件吊装构件吊装前已组塔段的斜材必须安装齐全,接头螺栓必须坚固,对分段接头处无水平材的部位应进行补强或安装临时水平材。
a) 构件开始起吊,下控制绳应稍微收紧,上控制绳应完全松驰。
起吊中,在保证塔片不撞碰已组塔段的情况下,应尽量松出下控制绳。
b) 开始起吊起时,构件着地一端应设人看护,防止塔材插入土中折弯塔材。
c) 构件上端吊至与已组段相平时,应密切监视塔片起吊情况,防止构件与塔身相挂或构件离塔身太远。
d) 新吊塔片与已组塔段全部连接牢固后,再解除起吊绳和控制绳。
3、抱杆拆除:本工程所用抱杆较短,拆除较简单。
本工程要求采用分段拆卸施工的施工方法,现简述整塔组装完毕后抱杆拆除方法。
⑴.在中相挂线点附近设置转向滑车。
⑵.在抱杆上端适当位置固定绑扎起吊绳,将此绳穿挂线点附近的转向滑车及塔下地滑车后引至绞磨。
⑶.在抱杆根部绑一根φ16棕绳,使其通过塔下转向滑车后引至塔外。
⑷.调松上拉线并开启绞磨,绞磨受力后,拆除抱杆上拉线。
⑸.将抱杆提升适当高度,当抱杆承托绳送驰后,停止绞磨牵引,并拆除承托绳。
⑹.拉紧抱杆根部棕绳,慢松绞磨,当抱杆顶端回落至横位置时,停止绞磨回松,拆除上拉线及牵引绳等,然后继续回落抱杆,直至地面。
4、人员配置表二、作业人员安全注意事项⑴.登高人员上塔前,每人检查登高安全工具是否完整牢固。
⑵.塔上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应系在电杆及牢固的构件上,要防止被锋利物伤害。
在杆塔上作业转位时,不得失去安全带(绳)保护。
塔上、塔下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⑶.塔上工作人员要选好安全位置,塔上必须设负责人,塔上工作人员应服从塔上负责人指挥,防止配合不当,误伤他人。
⑷.塔上传递物件应用绳索,工作人员不准往下扔工具和材料,避免高空落物伤人。
⑸.吊件就位后应及时连接好,主材铁连接螺丝没有紧固时,不准登塔安装附铁或解开吊绳套,严禁塔上摆放浮动铁。
⑹.主材铁连接螺线孔应用尖嘴钳找正,严禁将手指深入螺孔找正。
⑺.要注意互相配合,保持垂直提升,起吊塔料不得超荷重,防止倒抱杆伤人。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一、架线工程本线路沿途所经地段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山高路陡连续跨越山坳。
结合沿线情况,制定如下方案:全线采用机械牵引展放导、地线的施工方案。
当导、地线展放完毕,当天不能紧线需隔夜时,为防止导、地线丢失、损伤,要求导、地线升空2.5米以上。
1、施工准备施工前应熟悉并掌握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和工程关键要求,并对放线段内的地形、跨越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放线前应做好停送电联系工作和取得重要交叉跨越协议以及编制好重要交叉跨越施工技术措施。
2、导、地线的展放:人工展放导引绳,展放导引绳采用分段展放的方法。
导引绳布线长度应合理,布线裕度在5-7%为宜,连接点尽量靠近交叉跨越处或档距中央等易于连接又可避免制约因素的地方。
各段导引绳展放完毕,绳头用3T级抗弯连接器连接。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配备足够施工人员。
施工现场明确技术人员5~10人,民工20~40人,配备放线滑车、麻绳、对讲机、放线架、网套连接器、线轴等器具。
机械牵引展放导、地线:施工前应对牵引机械进行试机工作,并对所需工器具及专用联接工具进行试验和外观检查,保证能满足施工要求。
需要技工5~8人,民工8~20人,配备手扶绞磨机、钢丝绳、联板、放线架、防滑车、麻绳、对讲机、铁锹等器具。
线盘支放场地应平坦宽广,架设线轴应牢固可靠。
展放时要保证线盘转动灵活,制动性能好,且线轴距杆塔应保持适当距离,一般要求出线口处导、地线的对地夹角不大于15°。
放线过程中,对展放的导、地线应认真进行外观检查。
对于制造厂在线上设有的损伤或断头标志的地方,应查明情况妥善处理。
牵引场地的现场布置,应保证牵引机械位于线路中心线上(对于转角、耐张杆塔前后档布置牵引场时,牵引设备应位于放线段线路方向的延长线上),横线路偏移不大于5米。
同一根导线接头处应选用相同规格的猪笼套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应在猪笼套端部用8#铁丝缠绕二道扎紧,每道扎10-15圈,铁丝扎好后把铁丝辫剪短并压倒在放线方向的后方。
放线刚开始,牵引速度应缓慢,牵引过程中速度不得超过20米/分钟。
机械操作人员如发现牵引力突然上升而没有异常通报,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明原因后再继续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