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作业

针灸作业

《针灸治疗学》作业1、针灸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有哪些?治疗作用:1、调和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2、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气血畅达。

3、扶正祛邪:扶正为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有利抗邪;祛邪为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治疗原则:1、治神守气2、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3、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 4、三因制宜2、请具体阐述针灸的选穴原则,并举例说明。

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局部选穴局部选穴是指围绕受病肢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局部取穴。

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邻近选穴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近的范围内选穴。

例如:目疾、耳病取风池;。

此外前后对应选穴法即身前有病在身后选穴如痔疮取次髎或秩边或身后有病在身前选穴如肛门脱出取气海也属邻近选穴.(三)远端选穴远端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

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病规律.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如咽喉肿痛取少商,腰痛取委中. (四)辨证取穴辨证取穴是指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例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二经,在心、肾二经选穴。

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二经,在心.胆二经选穴.(五)随症选穴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随症选穴。

例如:发热选大椎或曲池;痰多选丰隆或中脘;恶心呕吐选中脘或内关等。

3、常用配穴方法有哪些?其含义各是什么?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一、按部配穴(一)局部配穴:对于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法,以疏调局部的经络之气。

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二)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

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配穴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

如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筋缩;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

(三)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

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

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侠溪,右侧偏头痛取左侧阳陵泉、侠溪;心悸取双侧内关;胃痛取双侧足三里等。

(四)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疗疾病的方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腧穴;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腧穴。

如风伙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五)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故称天人地配穴法)。

如肩周炎取局部的肩三针,邻近的曲池,远端的阳陵泉二、按经配穴(一)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是以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

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二)表里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是指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方法。

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专选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

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证。

(三)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四)子母经配穴法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五)交会经配穴法即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4.如何运用五输穴?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十二经脉中每条经在肘膝关节以下有井.荥.俞.经.合5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

五输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3.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5、原穴、络穴的诊治特点各是什么?举例说明原络配穴法的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留止的部位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

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十二络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不仅可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此外,还有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

原穴、络穴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属表里配穴法的范畴。

其法以表里经脉病变之先后次序定原络或表里经脉病变的主次轻重定原络.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疏通内外,贯通上下,对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病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如太渊配偏历,主治咳嗽、气喘、上肢浮肿;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头痛等。

6、俞穴、募穴的临床运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俞募配穴法的应用。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

俞穴的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故又称为背俞穴,偏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的背俞穴还可治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故又称为腹募穴,偏治腑病.急性实证。

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

由于俞募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常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的脏腑及组织器官的病证. 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俞、募穴上出现阳性反应物,如压痛、敏感等。

因此诊察按压俞、募穴,可结合其他症状判断脏腑疾患。

在临床上,俞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

俞募相配同时选用的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法的范畴。

均是临床常用之法。

7、郄穴有何诊治作用?举例说明之。

郄穴在生理上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在病理上也是脏腑,经脉病症的反应点。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16个郄穴。

郄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如月经不调,痛经在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处有压痛.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

如治疗肺病咳血,可选肺经郄穴孔最;治疗急性胃脘疼痛,可选胃经郄穴梁丘等。

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

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

10、词解: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使瘀阻的脉道通利,气血流畅。

生理情况下经络通畅,气血畅行起到营运.濡养周身;病理情况下,气血淤滞,闭阻不通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瘀斑;治疗方法针以疏通,灸以温通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经络辨证:经络十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依据是经脉的循行部位,所联系的脏腑器官.热则疾之:热指邪热亢盛。

或是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脏腑阳盛郁结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与经络的局部热症。

根据“热者寒之”、“热则疾之”的原则,以毫针浅刺疾出或是点刺出血。

不留针或少留针,用凉泻法.寒则留之:寒指阴寒过盛。

或为外感风寒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闭阻经络的寒痹症,或为脏腑功能衰退、阳气不足的里寒症。

根据“寒者热之”、“寒者留之”的原则,针刺时宜深刺而久留针,用灸法,热补法施治。

陷下则灸之:因脏腑,经络之气血虚弱,中气不足,对气血和内脏失去固摄能力而出现的气虚病症施与补法,灸法选用偏补穴位.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淤”,有淤结、淤滞。

“陈”即“陈旧”,为时间长久之意。

“宛陈”指络脉淤阻之类的病变。

“除”即“清除”,指清除淤血的刺血疗法。

用泻法,点刺出血,选用偏泻穴位。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用平补平泻手法,按本经循经取穴.荥主身热:荥属五输穴,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可用来治热病.子母补泻: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络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主客原络配穴: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法”,为表里经配穴法的代表。

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腑指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主要用来治六腑病变.从阴引阳:即阳病行阴,腹部的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从阳引阴:即阴病行阳,背部的背腧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二、针灸治疗各论1、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几种证型?简述风寒湿痹的症状特点及针灸治疗处方和方义。

分型:临床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和热痹。

风寒湿痹的症状特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共同症状。

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若寒邪偏胜,发为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便苔白,脉弦紧。

若以湿邪偏胜,其性重浊粘滞,发为着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酸痛或肿胀,手足沉重,活动不便,阴雨寒冷每可促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处方配穴: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少海、小海,尺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