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方案.
2021/2/12
18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川 芎,归尾,地龙,桃仁,红花。中药加减: 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心悸,喘息, 失眠者,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 眼肉;小便频数或失禁者,加桑螵蛸、金 樱子、益智仁;肢软无力,麻木者加桑 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
2021/2/12
12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 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 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 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
(3)元气衰败证:昏愦不如,目 合口张,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 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021/2/12
3
(2)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 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方式:发病前多 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年龄多在40岁 以上。2021/2/12 Nhomakorabea4
具备2个主证以上,或1个主证、 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 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 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
2021/2/12
17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 1、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
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2、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
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 煎,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 川牛膝,茵陈,麦芽,川芎等。中 药加减: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 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阴虚阳 亢,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中成药: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
2021/2/12
19
2.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药用:制半夏,制胆南星,陈皮,
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 茹, 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2021/2/12
20
(2)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1.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 生石决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 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
2.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 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 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 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加减。
2021/2/12
5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脑血管病 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 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 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 缺损
2021/2/12
6
(3)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不限 (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 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 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2021/2/12
13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 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脑开窍、 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为主要治法。
2021/2/12
14
1.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用:天麻 钩藤 石决明 栀子
(4)排除非脑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021/2/12
7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2021/2/12
8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 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 者。
2021/2/12
杜仲
桑寄生 牛膝 黄芩 夜交藤 茯神 益母草 甘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
2021/2/12
15
(2)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
1、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生 白术,天麻,丹参,香附,酒大黄,
胆南星等。
2、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 加减。 半夏,天麻,茯苓, 橘
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专病
诊疗方案解读
2021/2/12
1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 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 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 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2021/2/12
2
一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 行,1995)。 (1)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 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9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 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 而粘,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2021/2/12
10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 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 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川芎等。中药加减:苔黄腻,脉
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
2021/2/12
16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
1、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胆南星,瓜蒌等。
2、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枳实,厚朴等。 中药加减:热象明显者, 加山栀、黄芩;痰甚者,加竹沥、天竺黄; 兼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者,加天麻、 钩 藤、 菊花、珍珠母、石决明; 口干舌燥, 年老体弱便秘伤津者,加生地、 玄参、麦 冬。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 热,咽干口燥,舌质红体瘦,少苔或 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恍白,气短乏 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有齿 痕,脉沉细。
2021/2/12
11
2.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 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 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 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 白腻,脉沉滑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