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
•19
改革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从 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出发,建立 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20
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调控(干预或监管)和市场调节 相结合
2、鼓励创新与使用基本药物并重 3、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价格改革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26
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抓紧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植(介)入类医疗 器械价格管理办法》
二、研究新进医保药品定统一价格的具体政策 三、稳妥推进基本药物统一定价试点工作
四、继续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
•27
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28
若干问题
一、关于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 二、关于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的关系; 三、关于药品“降价死”; 四、关于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关系; 五、关于药品价格管制的基本理念。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 革基本思路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主要内容
一、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 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 三、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2
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
•3
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
一、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1、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 2、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3、药品价格管理和改革取得的成效
•29
若干问题
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
一般意义上讲,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归纳 为市场失灵)。
换一个角度,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1)供求双方 各自之间的有效竞争;(2)产品具有同质性;(3)消费者 有拥有充分信息;(4)无进入障碍;(5)供应充足;(6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管制理由:被动消费和政府(社会)支付能力和消 费者承受能力,而非“特殊商品”
•21
改革的基本思路
定价方法
1、改进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逐步 引入药物经济性评价、国际价格比较等因素。
2、对专利药品给予价格保护,保持价格 相对稳定。
3、首仿参照被仿制药品定价,后仿价格 次之。
4、完善药品差价比价规则。
•22
改革的基本思路
流通环节加价
1、适当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总体水平,探索有效方法, 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控制。 2、对医院药品销售加价率政策进行改革,逐步降低15% 加价,探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 3、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探索取消药品加价, 可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
•35
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
在降低药品价格的过程中,有的反映 降价药品医生不愿意用,药店不愿意经营 ,退出市场;有的反映一些廉价老药价格 太低,没有利润,企业不愿意生产。这些 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降价死”现象。
•36
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
制定调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坚持“区分情况,有升
有降”的原则,日治疗费用高的多降,日治疗费用低的 少降或不降。
•8
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3、管理权限 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处方药及目录外特
殊药品价格管理,约1900种左右(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与 国家医保目录重合) 。
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非处方药,以及地 方增补的医保用药价格管理,约800种左右。
•9
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4、价格管理形式
对进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的药品价格实行指导价, 采取最高零售限价方法,具体价格水平由经营者在不突 破限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16
取得的成效
3、医疗机构药品差价率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前后,为鼓励医疗机构参与药品招标采购,国家放松了 药品进销差率的控制,医疗机构实际差率平均超过30%,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超过50%。
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文要求严格执行进销差率,县 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品进销差率不得超过15%。当年医院 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人均药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2001~2003年,共调整了700多种,2006~2007年, 共调整了1000多种。价格调整累计涉及药品金额600多亿 元。新一轮调整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调整了抗生素和 循环类的约160个品种。
•13
取得的成效
1、药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在政府多次调整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招标采购的共 同影响下,药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放缓,药品价格指 数低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央政府的具体管理部门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方 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管理部门为当地省级发展改革委或 物价局。
•7
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2、管理范围 政府管理药品价格的范围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
险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以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 的特殊药品(免疫规划疫苗、麻醉药品、计生药具等) ,约2700种左右。其中,西药约1700种(按成分划分) ,中成药约1000种(按剂型划分)。
2007年有媒体报道称“70%降价 药
品已停产” ,“8000多种政府定 价
药品消失”等,相关报道至今仍 被
媒降体价反后复 媒体引集用中。报道“降价死”现 象,称“罗红酶素、阿司匹林”等 品种降价后消失。
•37
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
针对 “降价死”的反映,我们多次开展调查:
1、2005年下半年,通过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广药集 团等渠道,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2400种药品购销情况, 进行专门调查,其中有200多种药品没有商业批发购进 的交易记录,约占政府定价药品品种数量的8%,主要 是一些市场早期销售的老品种或临床用量少的特殊品种。
目前,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探索差别差率政策,实行 “低价药高差率,高价药低差率”,已有多个省开展相关试点。
•17
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
•18
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
一、改革药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 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三、下一步改革重点
(3)对原研制药品(首先研发上市企业生产的过 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允许比仿制药品价格高30-35% 。
•11
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4)对部分质量优势比较明显的仿制药品,经专家 论证,可根据具体企业成本和质量等情况,实行单独定 价。(2005年起已暂停)
(5)对同种药品不同剂型、规格和包装等,规定了 差价和比价关系。政府制定价格,首先在同品种中选择 代表剂型规格,其他剂型规格价格按规定的差价或比价 确定。
(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的有序推进
1、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2、开展按病种收费改革试点工作 3、指导地方开展药品销售“差别加价”试点工作
•25
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三)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创造公 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去年底和今年初分两批降低了基本药物中 的单独定价药品和部分临床使用量大、用药周 期长、价格偏高的抗微生物循环系统药品价格 。
•4
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
“从全面管制到方法,
对绝大多数药品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实行 政府定价。
2、1990年~1996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 中,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只对极少数基本药物价格进行 管制。
•5
•23
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构建基本药物价格政策体系,推动基 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及时制定公布了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2、测算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国平均采购价格 3、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基层的挂号费、诊察费、注射费、输液费,以及
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
•24
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32
2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例明 显下降;4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 例明显上升。
*北京等13个大中城市不同级别医院用药结构的研究结果
•33
在“以药养医”的条件下,医 疗机构通过改变用药结构和用药 数量,保证收入不降低,从而抵 消降价的积极作用;
•*对北京12家样本医院药品购销情况典型调查的结果
•34
•30
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
降低药品价格是控制医药价格费用、 减轻群众负担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降价工 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社会各方面认 可,但时有报道群众感受不明显。
•31
降低药价与“看病贵”
“看病贵”是总费用的问题,受药品价 格和使用数量、结构共同作用,价格只是 其中一个因素。
总费用=Σ(数量1价格1+数量2价格2+数量3价格3……+数量n价格n)
•38
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
2、2007年,我委就对2002-07年间,媒体和地方医疗机 构报告的286个“短缺”降价药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95%的药品仍正常供应。不供应的主要是受疾病谱变化 和正常更新换代影响的品种,基本不存在单纯因为政府 降价、企业无法弥补成本而整体消失的情况。
•39
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
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
3、1996年~2000年:药品价格快速上涨,不规范 行为增多,根据国务院要求开始恢复对药品价格的管理 。主要是对临床应用量大面广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品 种有200种左右。
4、2000年至今:按照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三项改 革”的部署,对药品价格管理范围、权限、形式等进行重 大改革,并沿用至今。
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
2、“看病的贵时”期2也0,04是个年人前个支后人付是的各负部方担分面水在对医“平看药病的费贵用问”的中题呼占。声了最大强头烈。
如果个人支付少,即使总费用高,也不会有“看病 贵”的感受;如果个人支付多,即使总费用低,也 可能出现“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本轮医改的逐步深入,个人支付的比重已 经出现下降趋势。
•2006年全面调整中央定价药品价格,其中 •300余种日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维持原价 •约占25%,70多种价格低廉、临床急需的 •药品上调价格约占5%,平均涨幅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