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运动会》我在《森林运动会》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
具体的游戏过程就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
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您们喜欢猜谜语不?”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就是我让她们一起瞧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您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
”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她们,瞧到她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
2、《10以内数的组成》 1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如我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您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就是8。
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就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
《10以内数的分与合》2在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时,我设计一个扔皮球的游戏,让学生讨论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方法。
学生分成小组,指名学生拿10个皮球,瞧谁先报出她扔进几个皮球,就让谁来扔皮球,并请她讲讲就是怎么想的。
如一个学生扔完后,篮外有3个皮球。
有的说我就是想3与7合成10,所以扔进7个球;有的说前面一个同学篮外有4个球扔进6个,现在篮外就是3个,我可以肯定她扔进了7个,因为外面少一个,里面就多一个……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想出正确答案,呈现出思维的个性化,多样化,更可贵的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3、《10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与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与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就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她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4、《分类》在教学《分类》这课时,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学生齐声说好,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我,思想高度集中。
此时我轻声慢语地说:“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并按老师要求去做。
小朋友们请注意,请您按我的要求做:男孩子请您站起来,女孩子请您站起来;高个子男孩坐下去,矮个子男孩坐下;长头发女孩坐下,短头发女孩坐下;大眼睛的小朋友请您拍拍手,小眼睛的小朋友请您拍拍手;穿皮鞋的小朋友请您跺跺脚,穿旅游鞋的小朋友请您跺跺脚;全班小朋友们一起跺跺脚!”在这样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追求与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为学习《分类》做了很好的铺垫。
5、《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水果游戏:“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组长打开水果箱,将本组的水果每人分5个。
学生分完后发现:15个苹果,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给3个人;16个梨,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1个;18个香蕉,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3个……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有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她们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讨论中悟理、在尝试中形成认知结构。
6、《10以内数的顺序与大小》在教10以内数的顺序与大小中,就可设计游戏“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您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
”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您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轻松的掌握知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7、《数学乐园》在教学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时,我设计一个踢毽子比赛的游戏活动,将学生按座位划分为苹果队、西瓜队、香蕉队,每队推选一名运动员与一名统计员,在30秒钟内统计踢毽子的个数,老师贴统计表,统计员用红、绿、黄彩笔做统计,其她同学数数。
根据统计结果,学生就会知道:(1)一共踢几个?(2)谁比谁多或少几个?(3)谁再踢几个就与谁同样多?……这样,通过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发展学生的策略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30以内的加法》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打扑克牌凑21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
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
每四人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瞧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
瞧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她们一般年纪的童年。
游戏教学,不就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就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她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9、《加、减混算》例如,在学习加、减混算时,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您们乘过汽车不?”同学们齐声回答:“乘过。
”“好,下面我们来做‘乘汽车’的游戏。
”录音机播放出小汽车喇叭声响的音乐,有6位学生上来乘汽车,到站后下去3人,又上来2人,学生通过瞧到的情境,马上能顺利地编出两步计算的生活中的数学题,计算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10、《平均分》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课刚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您们知道小猴子最爱吃什么不?”学生们回答:“桃子。
”“对。
瞧,今天猴兄弟俩一块儿上山摘桃子了。
您们瞧,她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甲、乙扮演猴兄弟俩,搀着一篮桃子入场。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您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亲自分一分,再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
”进一步提问:“您想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意识地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增强了她们的问题意识,“猴子分桃的游戏”功不可没。
11、《5的乘法口诀》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中,做一个“变手游戏”,电脑屏幕上孙悟空伸出一只手,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接着孙悟空再变出二只手、三只手、四只手、五只手,与此同时得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喜爱的神话人物的吸引下,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12、《时间》在教“时间”时,我把教具钟带进教室,让学生扮演“时间老人”角色做游戏。
学生瞧到多彩的教具、学具这些新鲜的物品,好奇心驱使她们想瞧一瞧、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
她们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不再感到数学新知的抽象与枯燥乏味,因为摆在她们面前的就是鲜活、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使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13、《小小商店》例如:进行“小小商店”模拟购物的游戏,使学生体验实际购物中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与所要遇到的计算问题。
14、《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我采用童话创设了游戏情境:秋天来了,李大爷家的苹果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上写着竖式),可就是有的苹果被虫子咬坏了,小朋友您们能帮李大爷捉住虫子不?学生听着童话,又就是帮人做好事,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她们争先恐后地“捉虫子”(说出了每道题的错误原因)、“补苹果”(做出正确答案)。
这样学生在辨误诊断中,不但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5、《常见游戏》数学扑克算24 对口令开火车登山口算接力赛、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学知识花、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摘仙桃等等。
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计算题中的游戏还有很多: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算24”、“对口令”,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游戏“开火车”、“登山”、“口算接力赛”…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学知识花、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速算接力赛、争当数学小博士等等。
复习乘法口诀时,我设计算12的游戏,让学生任意选择四个数字来比赛算得数12。
游戏前我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谁第一个算出来就就是优胜者,大家为她鼓掌。
”这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
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了一道又一道,结果下课铃响了,学生一个也不愿意下课,还一个劲地说:“我还有一种……”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心向,培养了初步的竞争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平时,我还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竞赛游戏,如投篮比赛、接龙比赛、指得数比赛等等。
17、《可能性时》在教学《可能性时》,我一开始就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我拿出事先准备的几个盒子{盒子上设计了一个拳头大的口},每个盒子里装有两个球,有的盒子里放的两个全就是白球或全就是黄球,有的盒子里放的就是一白一黄两个球。
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瞧一瞧就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在盒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
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合作学习不知不觉地展开了。
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