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寿剑刚赵新龙吴正光叶杭玲刘信郑亚莉夏昶祺夏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工作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四个不”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尚还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因此,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是破解“四个不”问题的根结所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一)基本判断基本判断是目前优质科技资源尚没有形成向企业明显集聚的态势。

这一判断是基于:1. 企业尚未形成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了,自觉就会形成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形成了,创新型省份也自然就形成了。

2. 科技人力资源布局主要分布在政府及周围,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目前尚还缺乏承载高端科技人才的有效载体。

3. 企业技术的外部依赖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研发经费的执行和来源看,2011年我省613亿元R&D经费,来源于企业的539亿元,占88%,由企业执行的为502亿元,占8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执行存在明显的“倒挂”,表明企业研发活动存在外部依赖。

2010年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61.6%来源于企业,70.3%由企业来执行。

我省企业研发经费的这种来源与执行倒挂的态势,可以作为衡量科技资源是否自觉向企业集聚重要统计依据。

(二)进步明显从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创新资源在向企业集聚,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逐步确立起来。

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到2011年,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3万人,企业R&D人员22万人年,较2005年分别增长118.9%和255.3%,年均增长13.9%和23.5%。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76.9%,企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的比例达到82.6%。

2. 研发经费投入加快增长。

到2011年,我省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284.8%,年均增长25.2%。

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比重达到81.9%。

三是研发机构数量明显增加。

到2011年,我省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678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为19.7%。

研发机构数较2005年增加3610家,增长113.8%。

3.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成倍增长。

到2011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5万件和5.9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11.6倍和15.2倍,占全省职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4.5%和85.5%。

工业企业(含个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6万件和12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3.9倍和6.6倍,占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1.2%和92.3%。

新产品研发活动明显加快。

到2011年,全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23万亿元,是2005年的4倍。

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较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长。

到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1万亿元,2005—2011年,年均增长19.3%,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6.0%高3.3个百分点。

4.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明确,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二是科技资源向流动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各种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措施推行,企业获取科技资源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三)当前问题当前的问题是优质的科技资源上海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1、企业仍然不是高层次优秀创新人才扎根的首选。

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大多首选去政府部门,其次是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不仅缺乏高端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精英,创新基础条件尚不足于吸引这些高端的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事业引人留人的机制尚未形成,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只是权宜之计,不仅会影响创新成本,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统计数据也表明企业高层次人才比例呈下降趋势。

2011年,尽管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了43万人,但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却只有8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19.8%,较2005年降低了8个百分点。

在浙两院院士、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院所。

2、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我省企业研究机构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2011年,我省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有人员34人,低于全国平均值58人;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拥有仪器设备原价453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968万元。

目前,我省54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全部布局在高校、院所。

我省17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中,只有46家布局在企业或有企业参与。

3、对外技术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我省企业R&D经费支出中,外部经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

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或技术研发多依靠高校院所。

2011年,我省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37.5亿元,是2005年的8.7倍;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占R&D经费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二、内在的原因分析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没有自觉向企业集聚,有着内在的深层次原因。

有些是文化和观念上的影响,有些是发展基础的原因,有些是现行制度上的障碍,还有些是发展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概括起来,可以从历史、制度和阶段三个方面来探寻。

(一)历史原因1、传统文化有悖于创新文化。

在封建社会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等级、权威、依顺、服从在传统文化中时常可见,根本没有企业和企业家的文化。

受传统文化影响,政府的管理容易形成包罗万象的模式,创新活动往往受“专家”或“权威”的摆布,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言权较低。

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在无形之中影响了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

2、计划经济年代不存在市场意义上的企业。

回头看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提出:“我国统一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四个方面组成的。

在这个系统中,科学院是学术领导核心,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两支主要力量,地方研究机构则是不可缺少的助手。

”企业并不承担创新研发任务。

直至90年代初,国家“八五”计划才提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

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是企业进步的源泉”。

直至“九五”规划才首次提出“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况,1991年我国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才仅占了28%左右。

3、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多种发展红利阻碍了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企业从本质上讲是逐利的,偏向于投资回报率大、风险小、见效快的经济活动。

改革开放带来了各种红利,如制度红利、市场红利、劳动力红利、资源环境红利、政策红利、全球化红利等。

这些红利能够为企业带来见效明显的经济利益。

相对而言,创新活动难度高、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小。

因此,企业不愿意投入创新活动,也不需要集聚创新资源。

“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当企业适应了依靠这些红利来实现发展的模式之后,要转入创新驱动的模式,还需要艰难的转型。

(二)制度原因1、市场竞争机制不充分。

市场竞争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与压力,竞争中的表现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与优胜劣汰。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竞争制度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仍较强大。

政府资源配置在严格意义上应局限在公共领域以及市场失灵的领域,介入竞争领域配置公共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也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如能源、环境成本等要素价格并不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企业往往选择拼资源、低成本扩张的增长方式,而不是技术创新,抑制了企业对创新资源的需求。

三是产业垄断影响企业创新。

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凭借行业垄断地位就能获取超额利润,直接削弱了行业创新动力。

2、人事制度不完善。

人事管理制度与社会福利、医疗保障、资薪待遇等直接挂钩,引导了人力资源的流向。

先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人才项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一是人事编制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一般有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除少数国企的大多企业一般没有编制的概念。

进入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享有编制,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往往则是终身制,相当于终身都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享受各种财政政策保障,包括固定的收入、医疗待遇、退休金等。

而企业的这种待遇均推向市场,存在风险。

这些体制障碍的存在,导致企业创新成本高、风险大,不利于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二是人员流动制度。

由于单向的人员流动制度,编制内人员流向企业比较容易,而企业人员进入编制内人员则非常困难,造成科技人员在就业选择时,优先考虑有编制的单位。

企业在这种被动地位下,迫于吸收二流的人才,要不就是高成本引进人才。

由于企业人员流动的随意性和频繁,导致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比较谨慎。

三是创新利益机制。

尽管在政策上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采取技术期权等,但在我省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股份制企业改造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吸纳人才的企业并不多。

企业科技人员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由于评价和分配机制不完善,大多科技人员定位在“打工者”的角色,创新成果难以在分配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不仅影响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是导致优质科技人力资源难以向企业流动的重要原因。

3、创新制度不健全。

创新资源流向与创新制度密切相关。

当前的创新制度不利于创新资源流向企业。

一是研发推动的模式不利于企业集聚创新资源。

当前,我省乃至全国的创新模式主要为研发推动模式,即很多科技成果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发获得,然后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到企业转化。

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创新成果的被动受让方。

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式还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二是知识产权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知识产权制度既是对创新的激励又是对创新的保护,对于引导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鼓励创造、支持发明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普遍偏弱,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维权成本过高,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知识产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还比较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