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2实战演练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2实战演练

1.(2018·江苏十校联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怎样把肿瘤抑制基因p53准确送到癌细胞中去呢?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铁传递蛋白的抗体断片。

铁传递蛋白是一种向细胞中传输铁元素的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准确地“引导”它们进入到癌细胞中。

①在实验中科学家将装载有p53的脂质体附着在具有铁传递蛋白特性的抗体断片上②这些受体的作用就是引导铁进入细胞中③将它们注入患有癌症的老鼠体内④由于肿瘤细胞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⑤让老鼠身体中癌细胞的受体“吸引”这些纳米脂质体⑥所以许多种类的癌细胞都为铁传递蛋白预备了大量的受体A.①③⑤④⑥②B.①④③⑥②⑤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⑤②①③⑥解析:选C。

文段主要介绍p53如何抑制癌细胞,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介绍其原理,第二个层次主要介绍实验。

①表述的是实验的开始部分,根据“装载有p53的……”内容分析可知,接下来的步骤就是③;然后是有关实验中老鼠体内的活动,即⑤。

根据②中的“这些受体”分析可知,这句话的上一句一定是介绍“受体”的,即⑥。

④表述的是肿瘤细胞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这句话的后一句应该是表述“为铁传递蛋白”内容的⑥。

整理以上思路可知,应选C项。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C.②①⑤③④⑥D.⑥③⑤①④②解析:选D。

第一步,确定首句。

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

排除B、C。

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

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批判”的内容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排除A。

3.(2018·江苏四地六校月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市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C.④②⑤③①D.①⑤③④②解析:选C。

分析供排句,①句中有“乡愁生发在”,③句中有“乡愁萌芽在”,根据事物发展顺序可知,正确顺序应是③①。

④句中有“如果说”,陈述对象是“乡愁”,②句中有“那它……”,④②相连,形成带有假设关系的复句,⑤句中的“乡舍”和“村庄”与②句中的“逃离了都市”相承,故顺序应是④②⑤。

根据语段中五处横线的标点可知,前三句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故选C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年轻时不擅长把握自己,做什么事都走极端显得过度。

太急切地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过于胆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审势,看准了再做;二适度,得体地表现。

古语说:“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孤寂。

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①不太得体②就容易太夸张激昂③就害怕见人④机会来了也显不出你⑤常滥情失控⑥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A.③①②⑤⑥④B.②①③⑤④⑥C.②⑤①③⑥④D.③②①⑤④⑥解析:选C。

“太急切地表现”和“太过于胆怯”分别引领着三句话,两个“就”领起的句子应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不知不觉中迁就迎合,逐渐损失了思想和创作的自主权。

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的不屑理会——不过人的虚荣心总胜于他的骄傲。

①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而且往往对作家心理上的影响更坏②我们要保持这种不该接受的赞美③因为赞美是无形的贿赂,没有白受的道理④要常博得这些人的虽不中肯而颇中听的赞美⑤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引为知音⑥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A.⑤③⑥①②④ B.⑥⑤①③②④C.⑥①⑤③②④D.⑤⑥①②④③解析:选B。

⑤⑥从内容和句式上看在一个层面,据①可知⑥在前⑤在后;③引领的句子解释①;②④在内容和句式上相近,在一个层面。

因此答案选B项。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C.④⑤⑥③②①D.④②③⑤①⑥解析:选D。

建立模式④——利用保护②——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③——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⑤;最后是评价突破口①——“也是”重要举措⑥,符合逻辑顺序。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材料干燥后,就变得很坚硬,好像“混凝土”一样。

①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面②从外面叼来泥丸子③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⑤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⑥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来筑巢的A.③②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②④⑥C.①⑤④⑥②③D.①④②③⑥⑤解析:选A。

横线后面“这种材料”显然指的是“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所以⑥放在最后,排除C、D两项。

备填句中的“白居易在诗里……”(第①句)是对燕子筑巢的描述,应承接在②⑤之后,排除B项,选A。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色彩的。

________一旦失去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教育绝不可能成为立国之本,在一个教育普及的时代里,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教育,尤其值得深思。

①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向往的,也是现实中所匮乏的。

②学生同样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求索。

③教师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驰骋。

④通过教育每个人的思想天空进一步拓宽,每个人精神的翅膀进一步展开。

⑤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的生命相互碰撞,相互连接,在课堂内外彼此启迪,彼此建造,彼此成全。

⑥无论追溯孔子的传统,还是古希腊的传统,从本质上说,教育的真谛都蕴含在独立和自由当中。

A.①③②⑤⑥④ B.③②⑥①⑤④C.⑥③②⑤④①D.④⑥③②①⑤解析:选C。

解答本题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他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首先找出中心句“教育的真谛……”,其次理清句间关系,分别讲教师凭着的精神、学生凭着的精神,然后是两者的碰撞,最后是达到的效果。

9.(2018·扬州市高三调研)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

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

每一个山头和山谷都是一种绿法。

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

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

________。

这是一个仙境。

A.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

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B.高大的云杉就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

云杉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嫩绿C.瘦削陡峭的高山上,孤独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

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D.在夕阳的烘托下,白云如狂野的孩子从云杉间奔出。

云杉就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解析:选A。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意境、情调以及逻辑角度来判断。

B项,上文说颜色越往上越深,所以“分外嫩绿”不合情理,也与“密密”不能相照应;C项,此句意境清冷,情调凄凉,与原文不吻合;D项,“奔出”与原文清新、闲适的意境不吻合。

10.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将腾格里大沙漠比喻成浩瀚的天空,那沙坡头和通湖草原就是围绕其运转的一双日月,________。

站在沙坡头上,一面是起伏纵横的大漠,一面是生命怒放的绿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何等气势。

A.日月、草原、沙漠组成了一种世界逆袭性的山川奇观B.大漠、草原、黄河组成了一种地球逆袭性的山川奇观C.大漠、草原、黄河组成了一种世界垄断性的旅游奇观D.日月、草原、沙漠组成了一种地球垄断性的旅游奇观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日月”是比喻性的说法,并不是画面中确实存在的景象,因此不能与“草原”“沙漠”并列出现,后文中描绘了“大漠”“绿洲”“黄河”,从表达主体一致的角度考虑,可排除A、D两项。

“大漠、草原、黄河”之景还不足以上升到“地球逆袭性”的高度,只是“世界”上的奇特景观。

因此,选择C项。

1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专家表示,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对含汞产品使用或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汞污染。

________,达到一定量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汞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