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十九首》及其《行行重行行》赏析课件

《古诗十九首》及其《行行重行行》赏析课件


《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
• 1、《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抒情 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委婉含蓄。
• 善于以具象化的事物表现抽象化的情感 • 善用比兴手法
• 2、“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 陆时雍《古诗镜》:“《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 情。”
• 按:“深衷”、“长情”指诗的内涵深厚, “浅貌”、“短语”指诗的文字精简。
• “与君生别离”:
• 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 《别赋》)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 不住而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 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这里通过典故的暗示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 约的语言里。 •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 离”。 •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 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 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 也不能够复返了。
《古诗十九首》及其 《行行重行行》赏析
《古诗十九首》ຫໍສະໝຸດ •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 选》卷二十九,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 最高成就。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 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 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 • 《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地所作,作者也 非一人。其中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 与秦嘉《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 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 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 元·陈绎曾《诗谱》:“《古诗十九首》情真, 景真,事真,意真。” • 谢榛《四溟诗话》:“《古诗十九首》,句平意 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古诗十九 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 说家常话,略不作意。” • 胡应麟《诗薮》:“《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 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 • 钟嵘《诗品》卷上评古诗十九首:“古诗,其体 原出于国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古诗十九首》是建立在民歌基础上的文人创作。语 言自然朴素,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 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又是浓缩的、 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 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浅 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 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 首句写出了两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现象。复 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 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 全诗。一句中只是由一个动词(行)和一 个副词(重)组成,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此即陆时雍《古诗镜》所谓“深衷浅貌”。 •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人分离 的一个基本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 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
《行行重行行》
•解题
• 此为“十九首”之第一首。“行 行重行行”,意为不停顿地向前 行。诗中写一位女子对长期在外 的丈夫的思念,是东汉末年动荡 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语言朴 素,情深意笃。
串讲
• 从声律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从开头到 “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 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 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 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 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 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 也可以读成fan。
• 第一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叙初别之情。
• “行行重行行”: • “行”表示走,“行行”暗示路途漫长,两个“行行”之 间又加一“重”字,更表现出路途漫长而遥远,有了无穷 无尽的意味。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 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 越远了。从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可谓是往而不返。 • 从声律角度看,首句五个字中有四个字是重复的;而且这 五个字又全是阳平声,并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这与后 来的格律诗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 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
•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 年陈酿,既清新而又醇厚,这得益于诗的 作者对于各种语言融汇消化的能力。
• 诗中有许多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却有韵味。 • 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 硬之感。 • 至于《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叠 字的巧妙连用,《客从远方来》诗中双关语的 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
• 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朝廷有外戚、 宦官、党锢之祸,地方有黄巾、黑山起义,加上 州郡割据、徭役苛捐、饥馑瘟疫,造成了民不聊 生、妻离子散、家园破碎的普遍现象。 •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怨离愁是它的基 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 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那种对人生的迷 惘与痛苦的感受,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 识,那种要紧紧抓住人生的欲望),在中国古代 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 泛共鸣。
• 《红楼梦》中的一个反例: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糊 里糊涂地和薛宝钗结婚了,但他心里老想着黛玉, 所以他的病总是不好,神智总是不清楚。于是有一 天薛宝钗就痛痛快快地告诉宝玉说:“你不要再想 你的林妹妹了,你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 昏过去了。大家都责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 大的打击,宝钗却说:“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 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 好。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 以后他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宝玉的病果然就好了。所以,死别带来的悲 恸虽然强烈,但毕竟是暂时的,而生离则是在你的 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所以人生最大的痛 苦莫过于生而分离。
• 沈德潜《说诗晬语》:“《古诗十九首》大率逐 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十九首》所以成为 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 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qiàn)慊 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 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 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 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 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 “基型”和“共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