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政党行为规范9.法是()意志的体现。
A、统治阶级全部B、全体人民C、最高统治者D、统治阶级共同10.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B、地理环境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11.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A、宪法B、民法C、刑法D、经济法12.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形式是()。
A、法律B、行政规章C、刑法D、地方性法规13.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A、立法B、守法C、执法D、司法14.下列不享有行政执法权的机关是()。
A、工商局B、海关c、劳动局 D、检察院15.下列不属于社会监督体系的是()。
A、新闻舆论的监督B、人民政协的监督C、行政审计监督D、人民群众的监督二.多选题1.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公民B.法人C.国家机关D.企事业单位E.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2.在我国,依法治国是()。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治理国家的惟一方略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D.民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其中,司法的主体包括()A.国家审判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C.国家立法机关D.国家检察机关E.人民代表大会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
A、经济建设方面B、政治建设方面C、文化建设方面D、社会建设方面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
A、宪法B、刑法C、程序法D、行政法规6.下列法律属于民商法的有()。
A、《合同法》 B、《婚姻法》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商标法》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
A、法律制定B、法律遵守C、法律执行D、法律适用8.我国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为()。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表决D、法律的公布9.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包括()。
A、讲法律B、讲证据C、讲程序D、讲法理10.法律上的证据必须具有()。
A、合法性B、客观性C、关联性D、科学性三.简答题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3.公民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4.简述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五.材料分析1、案例1. A:大学生陆某在某商场买了一台价值一千多元的手机,用了没多久就出毛病了。
内行人说这是假货,建议他找经销商双倍索赔。
经销商不承认是自己卖出的,而这位大学生陆某怎么也找不到购货凭证,后来想起来是“当时随手就扔了”。
案例B:大学生刘某暑假在某公司当推销员,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多月,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的报酬,还得按照约定买下尚未推销完的部分产品,而他签合同时“根本就没认真看”。
案例C:女大学生给人做家教,多次遭受学生家长的性骚扰,但她既不敢跟别人说更不敢报案,忍无可忍离开了,做家教的报酬也不敢去要。
问:以上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案例2 “儿子告老子”的官司某地发生一起“儿子告老子”的官司:父亲因儿子年满18周岁而拒绝再承担其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儿子不得不辍学。
儿子于是将父亲告到法院,要求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法院审理后判决儿子败诉。
对此,社会各方议论纷纷,有指责法院的,有批评儿子的,也有同情父亲的。
问:运用法理学的理论、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某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涉嫌贪污巨额公款,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但是法院合议庭认为,该劳模有功于国家和社会,因此决定从轻处理,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没收财产.请运用所学的法治理论和知识分析说明该合议庭的判处是否合适及其理由4、【材料1】“你有权保持沉默。
你所说的一切将被作为呈堂证供。
你有权聘请律师,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法庭可以为你代请一名律师。
”看过美国警匪片的人对这段“套话”一定很熟悉,这就是著名的“米兰达告诫”。
即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必须当场告诉他享有的权利,否则取证无效。
这一程序规则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判例。
1963年,一个23岁的无业青年恩纳斯托·米兰达因涉嫌强奸被捕。
在审问前,警方没有告诉米兰达有保持沉默和不自证其罪的权利。
而米兰达也从不知道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还赋予他这么一个权利。
在审问中米兰达全都招认了,并在供词上签了字。
在法庭上,检察官向法庭和陪审团出示了由米兰达签字的供词,作为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证据,陪审团最终裁定米兰达有罪。
米兰达和其律师不服,将案子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一票之差裁定地方法院的判决无效。
理由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公民权利(不自证其罪)不仅适用于正式法庭审判,而且同样适用于法庭之外的任何程序和场合。
由于警方在审讯米兰达之前,没有预先告诉他应享有的宪法权利,所以米兰达的供词属于“非自愿供词”。
这种供词在审判时一概无效。
“米兰达告诫”由此创立。
【材料2】问题在于用事实证明有理,没事实,有理也不值一文。
——罗曼·罗兰【材料3】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英国法律格言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任意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
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赖以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
——威廉·道格拉斯(美国大法官)请回答:(1)米兰达案件的处理,反应了什么样的法律思维方式?(2)材料2中的“事实”在诉讼中即为证据。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事实的特征是什么?(3)材料3中的“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指的是什么?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六.实践安排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A2.D3.D4.C5.D6.C7.B8.C9.D 10.D 11.A 12.C 13.B 14.D 15.C二.多选题1.ABCDE2.ABCDE3.AD4.ABCD5.ABC6.ABD7.ABCD8.ABCD9.ABCD 10.ABC三.简答题1.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5)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6)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存在密切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3.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保守国家秘密;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4)如实提供证据;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
4.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有: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四.论述题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它的含义是: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应该做到: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五.材料分析1.以上案例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低,法律观念不强。
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法律信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儿子与父亲是法律上两个独立的主体,享有法律上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上的义务。
儿子年满18周岁,精神正常,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父母不再是其法定代理人,没有义务承担其生活费。
公民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都应当在法定界限内进行。
3、不合适在我国,适用法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法院合议庭仅因为该劳模有功于国家和社会,就做出从轻处理的决定,明显违反了"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4、(1)米兰达案件的处理,充分反映了重证据、讲程序的法律思维方式。
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获取证据要遵循法律程序,违反程序得来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证据区别于普通事实的三大特征是:①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②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③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3)“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指的是正当程序。
正当程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当的法律程序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实体正义的实现,而且正当程序本身,体现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程序正义,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