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学位论文

浅析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学位论文

AbstractIn this paper,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xit for background , analyzing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patterns. Through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 consumption behavior from tourist motives and touris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age and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tourist perception.To summarize our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patterns of influencing factors.The discussion content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hina's tourism and help the market main part(tourism industry)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lso helps to ordinary citizens tourist resorts in full of choices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Key Words:tourist,consumer behavior,pattern,influence factors引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

而旅游者又是旅游经营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对象,所以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都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1.旅游消费者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旅游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外出旅游和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进行消费的人。

这种宽泛的理解主要为了便于我们对于旅游消费行为主体的范围,也就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所要考察的主要对象的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旅游消费行为学在研究过程中对旅游消费者作出进一步分类,如:根据地理范围,可将旅游者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根据组织形式可以将旅游者分为团队旅游者、散客或自由行旅游者;根据旅行距离可以将旅游者分为远程、中程和短程旅游者;按照活动内容可以将旅游者分为观光旅游者、度假旅游者、差旅旅游者等;按照旅游目的可以分为消遣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等。

2.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综述2.1旅游消费概念由于人们对旅游和旅游产品定义的不统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下的定义是: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它是基于建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需要而做的技术性定义。

我国不少学者也对旅游消费下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明义(1998)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

林南枝、陶汉军(2000)指出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为和活动。

邹树梅(2001)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而对各种产品、劳务使用和消耗的行为与过程。

宁士敏(2003)指出旅游消费是指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环境和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行、住、吃、游、购、娱等旅游客体的购买、享用和体验过程的支出(收入)总和。

上述定义侧重点各有不同,罗明义从类别的角度强调了旅游产品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特征,旅游消费看成是一种消费的总和,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结果;林南枝、陶汉军从社会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产品的行为和活动,把旅游消费看成是一种“行为和活动”,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过程。

由于该定义简洁明了,因而使用甚广;邹树梅则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又把旅游产品分为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而且强调旅游消费不但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个过程;前三个定义都没有明确旅游消费是一种金钱的花费,只有宁士敏下的定义包含了消费目的、性质和层次;指出消费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与一般消费存在共性,体现了消费主体、客体和介体在同一个时空。

从资金开支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客体所支出的(货币)总和。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定义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旅游消费是消费者的社会角色转变为特定的“旅游者”时发生的消费,强调旅游消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全部旅游产品所产生的花费。

因此,旅游消费既是社会现象又是经济现象还是文化现象。

2.2旅游消费行为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对收入、价格和偏好的分析来解释消费者行为,收入、价格属于经济学范畴,偏好属于心理学范畴。

经济学分析解释收入、价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来说明偏好的形成,分析偏好的影响,并基于偏好去解释行为。

2.2.1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且我国旅游研究最早源自地理学界,因而学术研究侧重于供给系统与支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以后逐渐升温。

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

谷明(2000)结合旅游者心理、经济支持、社会体验等多角度分析了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研究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发现旅游者消费遵循效用最大化消费模式;在文化维度上,旅游以审美和愉悦为指向目标的行为,表现为审美需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动机(包括审美期望),审美体验(包括知觉、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审美思考。

宁士敏(2000),尹世杰(1996,2003)等从狭义的旅游消费角度,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趋势,对我国旅游者消费明显持有乐观的态度。

张凌云(1999),冯晓虹(2002)等以案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特征。

杨丽萍(2005)从旅游者的出游时间、人员构成、旅行方式、旅游范围、旅游品味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2.2.2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旅游心理学研究是我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相对成熟的分支,其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

梁春香(1994)运用心理学测量算法,提出旅游动机模式为:对某旅游对象的旅游动机=f(旅游对象的形象/对旅游对象所持的心理距离),旅游动机与旅游形象成正比关系,与心理(物理/地理)距离成反比关系,并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两个重要参量: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这一旅游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宣传、旅游设施、社会治安等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距离。

陆林(1997)对山地旅游者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刘纯(1999),娄世娣(2002)研究旅游动机的分类;吴必虎等(1997)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规律。

3.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旅游消费行为是指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享用、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与相关活动。

旅游消费行为是消费行为的一种类型,故旅游消费行为具有一般消费行为的所有特征,所以在讨论旅游消费行为模式的时候,不可能脱离一般消费行为研究所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和共性的问题,与此同时,更需要针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展开讨论,以便更切合出境旅游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旅游业的经营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不同学者研究的焦点也不尽相同。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式有两个:一个是格尔伯特(Gilbert,1991)为代表的“需要—动机—行为”模式,另一个是德莱顿(Middleton,1994)为代表的“刺激—反应”模式。

3.1“需要—动机—行为”模式该动机以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旅游消费行为的周期。

当旅游者产生旅游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

当出现满足需要的目标时,需要就会转化成动机,动机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购买。

但旅游者的需要通过旅游消费活动得到满足时,心理紧张感就会消失。

购买及消费结果又会影响到新的需要的产生,于是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过程。

该研究认为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受社会因素(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地位和角色)和文化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利率等)等外部宏观因素以及个人人口统计因素(年龄、健康状况、常住位置、性别及职业)和个人心理因素(动机、知觉、学习、态度及人格)的影响。

在从旅游动机到行为产生的过程中,旅游者会主动搜集信息,并同时接收来自旅游目的地及企业的信息,以供决策使用。

这时,旅游行为的产生受到旅游营销活动的影响。

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也限制着外界信息的输入与加工,最终影响到旅游购买行为。

最后,旅游购买行为会对旅游营销活动以及旅游者新的旅游需要发生作用,影响下一次旅游购买活动。

3.2“刺激—反应”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是外部刺激作用的结果这一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刺激的反应,当行为的结果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时候,在这样的刺激下,行为就会倾向于重复;反之,行为则倾向于消退。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次行为是上次行为得到强化的结果。

研究者认为,经过对个体决策及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的考察,就可以得到一个解释旅游购买行为的修正的“刺激—反应”模式。

在该模式中,市场上的各种产品通过广告、个人推销等手段成为影响旅游者购买的刺激因素。

另外,诸如朋友、家庭等相关群体也以自身的看法和评价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

旅游者通过个体学习、知觉以及经验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吸收和加工。

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通过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