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N 是作用力,N‘ 是反作用力 15
四、几种常见的约束及反力:
(一)柔索约束:柔绳、皮带、链条等。 特征:只限制沿柔索中心线伸长方向
的运动。
反力: 作用点:联结点。
作用线:沿柔索。
指向:背离被约束体。
(拉力)
例如
16
F1
F2
G
G
F1 F1
E
C
D
A
B
G
FE FC
F2 F2
FC FD
FA
FB
FA G
P
7
印刷体:黑体字母——力矢。
普通字母——力的大小。
手写体:F——力矢。
F——力的大小。
力单位:N
KN
牛
千牛
二、约束的概念: 自由体:能在空中自由运动(飞机、卫星) 非自由体:某些方面的运动受到周围物体的
限制
8
例如
(灯绳、合页轴、铁轨) (1)约束:阻碍物体运动的限制物 (2)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力
R
F2 o
C
F3
F3
1、只适于刚体 2、三力汇交一点,只是平衡的必要条件 3、三力构件,若已知三力作用点和任两力作
用线则可定出第三力作用线。
14
如:
F3 . .
(并不平衡)
F1
F2
6、公理四(作用、反作用定律)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总是等值、
反向、共线,并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G
G
N
N
(1)适于任何物体。 (2)(G、N)是平衡力;
力等值、反向、共线。
F2 (1)适于刚体。
10
(2)二力构件(二力杆): 只受二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或杆件。
F1
F1
F1
受力特点:所
受两力必沿两
F2
力作用点连线
F2
F2
(拉杆)(压杆)
2、公理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一力系中,加上或
减去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
体的作用
11
FD F17
B
(二)光滑接触面约束:
公法线
(不计摩擦)
特征:只限制沿接触处
FN
公法线做压入光滑面的运动.
反力:
作用点:接触处 作用线:沿接触处的公法线 指 向:指向被约束体 G
(压力)
A FA B
FB
C
FC
18
(三)光滑铰链约束 带孔的构件套在圆轴(销钉)上。 特征:只限制构件间的相对移动。 不限制构件间的相对转动。 (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内) 传力特点:带孔构件与销钉直接作用。
只限制沿垂直支撑面方向的运动。 反力F:沿支撑面法线,通过销钉中 心,指向可假设。
23
(四)链杆约束: 两端铰接,中间不受力的直杆(二力杆)
A
FA
A
A FA
B
B
(A处为中间铰链)
FB 反力:沿链杆中心线,指向可假设。(只限
制沿链杆中心线的运动。)
=
=
=
24
五、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受力分析: 所研究物体共受几个力的作用,每个力的 作用点、作用线、指向是怎样的? 受力图: 所研究物体的简图单独画出,在上面画上 其所受全部主动力和全部约束反力的图形。 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并 把其简图单独画出。
(2)画上其所受主动力。 (3)画上其所受约束反力。
25
例:已知F,试画出AB 梁的受力图。
解:
(1)取AB梁为研究对象。 A (2)画主动力F。
(3)画反力FB,FAx,FAy。
FAy
或:按三力平衡汇 交定理
A
O
FAx
FA F
A
B FB
F B
Fn
(4)合力、分力:
Pn
F1 F2 =
Fn
若一个力和一个力
系等效,则该力称
FR
为合力,力系中各 力称为此力的分力
5
2、力学模型: 刚 体:受力时不变形体的物体 刚体系:(物系)
3、平内衡容::指物体相对于地面保 (持1静)止力系或的作简均化速:直线运动
用简单力系代替复杂力系,作 用效应不变。 (2)力系的平衡条件:
作用点:接触处 方 向:永远与所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 大 小:未知待求
(被动力) (3)主动力:约束反力以外的其它力
能主动引起物体运动的力。
9
主动力大小一般已知(重力、风力、牵引力)
如:
T1
T2
G 三、静力学公理(公理与定律;定理、推理与推论)
1、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
若刚体受二力作用而平
F1
衡,则必、充条件为:此二
1
2
3
内容提要
• 绪论 • 静力学基本知识
1、力及其性质 2、约束和约束力 3、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4
1、名词介绍:
(1)力系:
F1 F2 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
Fn
F1
(2)平衡力系:
F2 Fn
(3)等效力系:
F1
P1
F2 = P2
若平衡,则称为 平衡力系。
若两个力系对 同一物体的作 用效果相同, 则互称为等效 力系。
(A)固定铰支座:底座固定。
例如
19
F F
Fy
Fx
F
反力F:作用点、作用线、
及指向,均随主动力而变。
通常用互相垂直的Fx 与 Fy
表示.
F
(二力构件除外)
简图:
20
(B)中间铰链:
仅有两个带孔的构件,套在销钉上,且节
点处不受外力。
(1)
(1)
F
Fy
(1)
Fx
F
F
Fy
(2)
Fx
构件(1)与构件 (2)互为约束
满足作用
F 力与反作用
(2)
力的关系
(2)
21
通常用(Fx、Fy),(Fx '、Fy')表示(二力构 件除外) 简图:
例:
C
F
C F
A
B FAy
A
先识别二力构件;中间铰链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
FC C
FC FAx
B FB
22
(C)可动铰支座:底座与支撑面间有辊轴。 (轴支座) 简图:
F
公法线
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
角线来表示。 矢式:R=F1+F2
F1 R
力三角形法则:
F1 F2 F2
R
R
F1
(适合于任何物体)
F2
(逆过程也成立,一般正交分解) F1
F
F2
13
5、推论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受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平衡时,此
三力作用线必共面,且汇交于一点。
证:
F1
F2
A Co B = F1
F FB
B
26
例:已知P。试画出AD杆、BC杆及构架整体受力图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力系应 满足的条件。
6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分析
一、力的概念: 定 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外效应:运动状态改变。(理力)
内效应:变形。(材力)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线
力的图示: 线段的起点 或终点为力 的作用点
箭头,代表 力的指向
F
文字符号:
线段长度代 表力的大小
P1
F1
F2 =
F1 F2
P2
F3
F3 (适于刚体)
3、推论一(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 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F2
F1 =
F (令F1=F2=F)
F1 (适于同一个刚体)
12
4、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
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