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是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

特殊人群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特殊人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对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尤为重要。

1小儿用药
儿童处在在不断生长、发育、成熟、完善的过程中[1],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

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2]。

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

因此,小儿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

1.1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小儿用药过程中,药量杜绝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譬如 "差不多"、"大概"等等。

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至关重要,药量不准,不是导致药物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从而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医生在婴幼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慎重选择药品。

1.2严禁婴幼儿使用成人药品有些药物只使用过程中,对年龄有着明确的规定,对儿童是禁用的。

如抗菌药物中的的喹诺酮类的药物,明确规定小儿禁用,喹诺酮类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对软骨的损害,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儿童。

1.3不能滥用抗菌药物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新生儿的肾排泄能力又弱,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

抗生素系处方药,应由医师根据患儿的病情开具处方。

盲目的使用抗菌药物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更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疗程延长。

1.4不滥用维生素一些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

其实任何一种营养剂,过量服用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致慢性中毒,服量过大,还会引致急性中毒。

1.5使用外用药小儿使用外用药应小心,尤其是新生儿,他们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比成人大,皮肤角化层尚未发育完善,故无论对外用、滴眼及滴鼻药物的吸收量都较多,过量使用可能引致中毒。

例如强力的皮质激素类软膏,不适于小儿,以免透过皮肤被吸收。

故非处方药目录中收载了作用温和的氢化可的松,用以治疗婴儿湿疹等皮肤病[1]。

2老年人合理用药
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年人患病率高,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都与中、青年不同,故用药必须十分注意[3]。

2.1优先治疗原则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且病情往往复杂多变,用药时应当明确治疗目标,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病情恶化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2个体化原则因为不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使得用药个体差异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所以老年人用药时,必须切实掌握用药指征、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概率[4]。

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人用量1%;60岁以上用成人剂量1/3;70岁用1/4;80岁用1/5;从最小剂量开始。

对于需长期服用药物的老年人来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2.3用药简单原则老年人用药应少而精,减少用药种类,从最小剂量开始。

选用合适的药物,中西药不可随意并用。

3孕妇合理用药
孕妇因生理情况发生改变,服药机会大大增高,很多药物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甚至发生畸形,因此使用药物治疗时主要从考虑母婴两方面考虑[5],以保证胎儿及孕妇的健康与安全。

妊娠期用药至关重要,医师应权衡利弊,用药时要注意用药时间、疗程。

必要时应检测血药浓度,另一方面,妊娠期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有疗效肯定的老药时,避免使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地避免用大剂量。

妊娠的中晚期,药物对胎儿的致畸可能性虽然减少,但此时期也应慎重用药。

此外,哺乳期妇女也要注意用药的安全、合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