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根植于爱—从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谈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86年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
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将来有优异发展学生的名单交给该校的校长,并以非常自信和赞赏的口吻对其校长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经过八个月之后,成绩一定比其他学生有显著的进步。
”果然不出所料,八个月之后,列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
个个成绩比其他学生显著,而且求知欲旺盛,性格开朗,变得活泼可爱。
其实,罗森塔尔对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根本一点儿也不了解,是随便写出来交给该校校长的。
完全凭“权威”预言名单上的这些学生会有优异的发展。
那么这些学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与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盲目地迷信权威人士的预测。
而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顾、特别的爱,使这些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有关吗?而在这以前为什么这些学生却显得平平呢?不言而喻,老师只要施舍给学生点滴之爱,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就会唤起学生长足的进步;就会改变学生成长的轨迹。
所谓罗森塔尔的“发展预测”效应,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效应吧!一、爱学生,是全面的爱而不是局部的爱。
鲁迅先生说得好:“教育根植于爱。
”教育中的爱是全面的、无私的、具有奉献精神的。
有的老师说,我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就是不见效果。
我想:你所倾注的爱是否真诚和全面。
比喻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有的教师偏爱漂亮的学生而不爱难看的学生;有的教师偏爱富有的学生而不爱贫穷的学生;有的教师偏爱女生而不爱男生;有的教师偏爱男生而不爱女生;有的教师偏爱自己亲朋好友的孩子而忽视普通民众的孩子等等,像这样带有偏见与私心的爱能说是全面和真诚的爱吗?爱学生,是整体的概念,是爱全部的学生,不是爱局部的学生。
有句谚语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我就举例来说吧。
比喻有的教师爱女生而忽视男生。
我们不谈你爱的出发点是否得体,但就性别而言,如果你是一名男教师,你在面对全班学生的时候,常常流露出这种偏爱倾向,久而久之,我可以断言,你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你这样做既伤害了男生的感情,又伤害了女生的感情。
因为作为一个有进取心的男生,在他内心里,他是多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他是多么需要老师的扶植和帮助;他是多么需要老师的诱导和领航,但你忽略了他;轻视了他;疏远了他,他会把怨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里,他一生可能将会恨透了你,你在他的心里还有何形象而言?而作为女生,你这种没有大众心理另类的爱,她也许表面上为了自己暂时的地位和前途,能接受你这种偏执的爱,但我觉得你是否要换位思考一下,你要是一个女生,你有否觉得这个教师偏执的爱是否让你心理感到舒坦?你有否怀疑这个教师偏执的爱是否能够说服众人?你有否怀疑这个教师偏执的爱是否让全班同学接受?你这样做可能造成她很多心理负担,甚至给她造成很多幻觉,极大影响了她的正常心理活动。
虽然我的这些假想也许荒谬可笑,但这些假想是不是客观存在呢?以上所举的各种不健全的爱,都是老师的错爱。
孔子说:“有教无类。
”老师的责任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首先要育将来走上社会有健康心理的人,有正确世界观的,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如果偏离了这些育人观的教师,都应该斧正自己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爱的育人观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只有具有博爱胸怀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爱着你的教师。
二、爱学生,要从点滴中做起。
一个教师爱学生要有真正的爱心与耐心。
一个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时候,他们内心的观念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不可能都是你理想中的学生观。
那么,你虽然带着一颗爱心在面对他们,但在处理他们间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谨小慎微。
我举一例来说明处理问题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到城里某校就读,这位女孩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好,并且对这所学校能够造就她成为一名高材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到学校的第一天她与科任老师接触时,就用方言与老师作了交流,这位老师听了她说的话,不对她说话的内容进行评价,而是说:“一口农村话,真是个乡巴佬。
”老师,我觉得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个学生在听到这位老师对她的评价之后,内心无比痛苦,她打电话给他一位要好的同学说:“当时地上没有洞,有洞我就一头扎进去了。
”从此以后,她总不敢正眼去看这位老师,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再精彩,有时候她一想到当初这位老师讲的话,思想就开小差,甚至一度对这所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产生了失望感。
后来虽然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位老师对她的伤害是终生难以弥补的。
对于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教师把握教育机智不够准确的问题。
如果这位教师把握的好,不但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还能够激励这位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而教育机智不是“灵机一动”或“随心所欲”的,它是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深思熟虑和果断相结合的一种教育艺术。
还如有的教师对学生间发生的事情缺乏教育耐心和扶正学生思想品质的决心和信心,用一句话来总结他,随口就说:“我管不了你了,由你父母来管吧!”“学校的纪律已不能约束你了,只有国家的法律来整治你!”“人要脸,树要皮!”“你是茅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你是冷血动物,缺乏感情,没救了!”或简单地用“以罚代教”等等手段来教育学生。
诸不知,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也许你这些粗暴野蛮的教育手段就毁弃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了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因此,教师的爱,不是肤浅的爱,是富有智慧而宽广洁白无暇的爱。
它是体现师生交往间各个角落,深层次点点滴滴的爱。
三、爱学生,应以学生为本。
也许我的这种观点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我还是持这种观点去慢慢地改变学生。
因为我想:学生的心理成熟是随着他生理成熟慢慢成长起来的。
当他的生理还不够成熟时,他的心理可变因素也就越复杂。
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发稳定和健全。
下面我举一例来说明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张超的学生,这名学生非常聪慧伶俐,天生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优异。
也许好多教师与我有相同的认识,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有自傲清高的特点。
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教师是看不惯的。
我知道这个学生的缺点也许是他人生旅途中不幸的要害。
为了让他慢慢成熟起来,当我发现他有优异表现的时候,就大张旗鼓予以表扬,激励他不断进取。
而他也最喜欢老师对他的标榜了,因此,他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展示自己的个人才华,处处表现抢眼。
但这样的学生缺点非常多,而嫉贤妒能是他最大的缺陷。
因此,又常常造成他与其他优等生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了别人都疏远他,使他成为一个孤立者,以至导致他悲观失落情绪的产生。
而每当这个时候,他又把求助的目光寄托在我的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又常常装聋卖傻,让他在极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下煎熬一段日子,当我看到他真正哀怨无助的时候,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帮他分析这种尴尬局面造成的原因,要求他要有豁达宽广、虚怀若谷的胸襟,告诉他:“三人行,必有我师。
”孤芳自赏,唯我独尊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经过我长时间地谆谆诱导,他自傲、清高的性格收敛了不少。
因此,他在五年级毕业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级中学。
由于他出色的成绩,升入初中后,被选为班长。
起初,在这种光环照耀下,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绩稳中有升。
但这个年龄的学生心理素质是极不稳定的,在这种光环的晕圈中,他渐渐不能把持自己,有时候班主任处理问题与他相左时,他不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对抗。
久而久之,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就耐不住性子了,就对他在班上的所作所为,处处采用打压的方式,这种长久的打压政策,使他脆弱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崩溃了,他在逃避现实中,也不与班主任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三年的煎熬中,无所作为地消耗了自己的年少青春。
他后来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我那颗自傲的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涂抹了悲哀的阴影,也许是我的过错铸就了人生的哀伤,但就没有为师者育人的失策给我造成的不幸吗?如果说我还心存人间温暖,那就是与你共处的童年岁月。
”读着这充满令人心酸的来信,我的手在不停地颤抖,我的思绪感慨万千,我在想:或许我也做过这种对不起学生的傻事,让学生抱憾终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对他们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我们不能玷污了自己圣洁的形象。
教师在做学生工作中,决不能感情用事。
我说的这个学生后来也做过文学家的梦,但终因功底太浅而废笔止步了。
最后为了完成人生宿命,结婚生子,打工为生。
从这一典型育人事例中,是否说明了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适时对学生展开诱导教育的重要性呢?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能用耐心和信心去挖掘学生蕴含的潜力,摒弃学生的不足,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领悟人生的真谛,慢慢发现自己秉性的不足,慢慢修炼自己的处世观念,他们不就能更好地完成自我发展,航行到自我理想的人生彼岸吗?!四、爱学生,应该从爱这份职业做起。
教师这份职业是清贫和辛苦的。
如果你经不起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那么你选择做教师就选错了职业。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认为人的一生有三大版块:一是人的一生是在自我理想的职业宣泄中潇洒走过;二是在温罄如春的和睦家庭环境中惬意度过;三是在子女一帆风顺成人成才中舒心淌过。
如果这三大版块都成立,你的一生应该是称心如意的。
现在我就理想职业的选择来谈。
人一生的职业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过,如果你所从事的职业是让你厌倦甚至极不称心的职业,那么我觉得你是在背负煎熬中被动地服从这个职业。
那这个职业就不能激发你人生的激情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如其这样屈才耗费自己的生命,不如失业去另谋高就,或去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
如果认定了这个职业,那么就要在自己认定的职业中寻求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实现。
而从事教育的人,你的人生价值观就是热衷于教育事业,热衷于对教育的研究,热衷于对学生的研究。
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努力使学生明天超过今天,这也是做教师的最大幸福和愿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学风,教师的学风、教风影响力是巨大的。
因为作为一个心理极不成熟的学生,他可塑性、可变性很大,所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
”“亲其师,信其道。
”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贴切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