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硫化铜矿湿法冶金概况

硫化铜矿湿法冶金概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硫化铜矿湿法冶金概况
1998 年7 月,第一家用加压酸浸处理硫化铜矿的澳大利亚高尔峒山(Mt. Gordon)厂投产,打破了硫化铜矿湿法冶金的沉寂。

由于处理的是比较容易浸取的辉铜矿,这个流程的浸取条件比较温和,两年生产实践证明投资和生产成本均低于熔炼流程。

处理辉铜矿的另一个例子是智利依斯康迪达(Escondida)矿,他们采用氨浸流程,在空气氧化,40℃的浸取条件下,辉铜矿的一部分铜很易浸出,余下的为铜蓝。

浸取渣经浮选后得到的精矿含铜41.3%是良好的铜精矿,适合火法冶炼。

这本是一个发挥湿法和火法各自优势的好途径,但是该厂由于严重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已经停产。

硫化铜矿以黄铜矿最为重要,黄铜矿的浸取是硫化铜矿湿法冶金的核心,三十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工艺、技术、设备设计均已臻成熟,但是至今尚未工业化有可能加压氧化的湿法技术将首先应用于共生元素多、成分复杂但是含银少、品位低的黄铜矿类矿石。

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铜精矿硫酸化焙烧-浸取-电积流程曾风行一时。

精矿浸取液含铜a 以满足电积的要求,但每升多含有几克铁,电积电流效率一般在87%以下。

而且,由于未经除杂,铜产品质量不高。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焙烧时生成了硫酸铜,焙砂浸取耗酸很少,而电积时总是产生与铜等当量的酸,电积贫液返回浸取酸用不完,整个流程总是“酸过剩”。

因而,不得不将电积贫液脱铜后中和,产生大量含铜石膏,既增加生产成本,还造成污染。

加之,焙烧和火法一样产生二氧化硫,难以彻底避免大气污染。

国内外的这类厂最迟到80 年代多已纷纷关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