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利益是否应当让位于国家利益?1、如何认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一准则?这一准则在处理刘某与公司的关系时是否适用?该事件体现了法律生活中的权利冲突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同样法律上之依据的权利之间,因法律未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所导致的权利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而引起的它们之间的不和谐状态、矛盾状态。
权利冲突的实质是利益的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利益主体具有多元性,如国家、集体、个人。
若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出现了权利冲突,在确认维护具体的权利时,根据国家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应当遵循:1国家—2集体—3个人的次序。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石,但应该正确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进步的集体利益绝对高于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都将服从整体利益,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要求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为整体利益做出牺牲。
从局部利益来看,真实的集体利益只能要求本集体内的个人利益服从自己,和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做出牺牲。
比如说企业因为经济危机需要暂缓发放职工几个月奖金的办法来积累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渡过难关后再发还职工,它既保全了个人利益又能增加集体利益。
但是在虚幻的集体利益中集体利益不准损害个人正当合法权益,个人利益也不应该服从虚幻的集体利益,这是个人正当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
由此可知,真实的集体利益和个人正当合法利益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不是无条件地片面强调,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处理各种集体利益和个人正当合法利益的关系。
这一准则在处理刘某与公司的关系时是适用的。
因为刘某在一家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而不是在局部范围实现公有;全体劳动人民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都可以作为所有者的一份子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全社会的劳动人民组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任何社会集体和个人都不得瓜分所有制生产资料并将其据为己有。
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集体利益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这种集体利益肯定高于个体利益。
所以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自觉服从整体利益。
2、对合同中“职工在职期间所做出的一切发明创造都属于公司”的约定进行理性分析。
职工在职期间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可分为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发明创造,其中只有职务发明创造属于职工所在公司,而非职务发明创造应该属于个人。
所以首先应该判断刘某的发明是否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何谓职务发明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即职务发明创造。
”其中,“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①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②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③退休、退职或调动工作一年以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所谓“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判断刘某的发明是否属于职务发明创造,不考虑发明创造完成的地点,也不考虑发明创造是在什么时间内做出的,只要属于执行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即便发明创造是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也属于是职务发明创造。
题中刘某是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压缩空气礼花弹,如果不属于执行单位的任务,也没有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这项发明就应该属于刘某个人所有。
所以合同中“职工在职期间所做出的一切发明创造都属于公司”的约定没有有效区分这两种发明,会对刘某的正当个人利益造成损失。
3、如果你是发明人,你会如何处理这种利益冲突?如果我是发明人,面对公司因为没有新产品,经营不景气,马上就要破产的局面,而且破产后400多名职工都将面临失业,为了集体利益,我会从大局着眼交出发明,但是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我也希望捍卫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希望按照发明的价值分配给自己一点公司的股份。
题中公司拒绝的理由是:公司是国有的,不允许其间有个人股份的介入。
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定位给产权关系、管理体制带来混乱和弊端,回顾20 多年制度变迁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实际上已经向国家所有制、地方政府所有制和企业所有制演变的现象,出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现在有集体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目标是一致的,顺应这种趋势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更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是指企业的全部资金由国家股份、企业股份和职工股份所组成, 并按照股份的比重分配股金收益的制度。
企业可以向社会或向本企业职工发行股票,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劳动者的识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调动起来。
这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利益的。
如果是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属于单位,但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有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如果是非职务发明创造,我把本来属于个人的发明交给公司,更应该受到报酬,我会先和公司进行沟通协商,提出自己对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的设想,甚至可以可以等公司渡过这段时间的难关后再履行报酬。
如果公司坚持不答应,我会通过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关于创新的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没有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是我想文化上的原因是最深刻的。
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官办教育、科举制、功利型的应试教育、知识分子不愿独立自主等习惯性的做法都影响了人们思想进步和科技创新。
教育既传承文化,也革新文化,在以前的数百年里,中国教育起的文化传承功能大于革新功能。
故在近代史上对社会的进步和革新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到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当今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作为大学生,身处在浓郁的大学教育的氛围里,对此更是有深刻的体会。
文化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赖以存在、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大学的本质仍在于文化。
大学本身就是负有传承、选择、批判、创新和引领人类文化功能的文化社会组织。
“办大学的本质就是在办文化。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的发展。
”就像每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训。
校训就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体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的就是我们哈工大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教育理念,还有对我们工大学子的严格要求。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精神的需求、教育的需求,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文化具有传承性,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渊源。
总体来讲,文化传承就是传播、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
同时文化又具有创新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文化也是如此。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以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从统一性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
即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
从差异性来看,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着传承与变异、离析与整合、文化惰性与创造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矛盾。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异国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带来巨大挑战,二者之间的矛盾也不断突出。
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来看,要求我们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我们虽然天天把创新的口号挂在嘴边,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最高等教育的大学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呢?本质上,创新还是国人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作为大学,应该努力营造健康开放的学术氛围,形成自己核心的教育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为了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我们必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从读《论语》开始,然后《老子》、《庄子》等。
还应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缺乏批判性思维,正是中国大学生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差距。
还可以创设个性化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习活生生的文化,融入社会,认识自我。
我想这些课程的改革是有利于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的,对于我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