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备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环保行业持续深入发展,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三大领域的环保设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各领域的环保设备投放量和保有量不断提升。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
当前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本指导意见。
第一条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产能扩张,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着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条原则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2、宣传推广,公众参与。
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开展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坚持创新发展。
围绕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企业效益。
第三条产业背景分析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环保行业持续深入发展,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三大领域的环保设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各领域的环保设备投放量和保有量不断提升。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废气治理设施保有量目前已经达到105万套左右,虽然近年来废气治理设施数量的增速不及2014年的高峰129.64%,但我国废气治理设施数量整体仍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增长空间仍较大。
下游需求增速的变化势必影响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的增速。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TOP4省市产量均有所增长。
2017年湖北、山东、河南和浙江这四大省市的产量分别为97676套、94372套、52533套和25960套。
这四大产区的产量增速均在10%之上,其中浙江省的产量同比增长64.6%,是当年增速最快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区。
2018年前11月,各大省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发生较大的波动。
除辽宁、陕西和云南地区的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外,大部分地区的产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当年累计产量排在前五名的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和河北的累计产量分别为65951套、48151套、20334套、15726套和10458套,同比分别增长-22.4%、-44.2%、2.5%、-32.3%和-3.5%。
前五省市中仅江苏省同比有所增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成为难以避免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缓慢,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长年居高。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仍任重道远。
大气污染治理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持续投入。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780亿元左右,其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销售收入在240亿元左右,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制造销售收入在418亿元左右。
从2010年以来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速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我国环保设备投放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我国设备制造销售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但整体仍处于上升区间。
2017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的量化目标。
我国环保设备产业增长空间仍十分巨大。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表示将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领域,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
会上,环保部重申了我国的污染治理十三五治理目标,即“到2020年,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降低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全国地表水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0%左右、90%以上;生态红线占比控制在25%左右,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第四条区位背景分析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增长xx%,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xx位,比上年上升xx位,居计划单列市第xx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工业增加值突破xx亿元,增长xx%;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xx亿元,增长xx%,出口额跻身全国城市第xx位,占全国份额从xx%提高到xx%;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增长xx%;研发投入强度接近xx%,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xx%。
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xx个,总数达到xx个,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主体突破xx 万户,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城市。
xx个民生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xx元、xx元,分别增长xx%和xx%,收入比缩小到xx:xx,第xx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xx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六争攻坚”行动的交卷之年。
做好xx年各项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xx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建议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xx%左右,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大力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技术、抓好新基建、扩大新消费,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服务业倍增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TPP和TTIP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
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
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一)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加快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部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序衔接、竞相发力,构建多支柱产业体系,不断增加有效供给。
以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盘活“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资产,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
(三)推动制造业开放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吸引全球要素集聚我市,促进本地产品分销全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新优势。
(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汽车、智能终端、机器人等重点产品,注重需求侧激励,统筹好、引导好、发挥好整机企业与基础企业双方积极性,加快破解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
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重庆制造整体形象。
第五条目标规划1、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总产值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年均增长xx%;利税总额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以上,年均增长xx%。
2、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
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平台。
xx年产业进步贡献率达到xx%左右,重点行业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
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xx年销售收入xx亿元以上的产业企业达到xx家以上,产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超过xx%。
第六条核心任务(一)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行业兼并重组,通过联合、兼并和实施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产业高度集聚和优势竞争,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发展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壮大优势企业实力,组建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
(二)完善相关标准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
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规范制修订。
(三)加强合作对接,协同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与xx有限公司、xx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研究咨询机构在行业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重点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合作者;为区域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投资办厂提供支持帮助,协同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第七条保障方案(一)激活市场需求选择部分重点领域,统筹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
针对民营企业在载体建设、创建品牌、引进人才、挂牌上市、设立研发机构、进口自用设备、融资等方面需求,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宣传、执行和落实力度,健全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组织力量开展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坚决纠正政策执行和落实环节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