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美,其原因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人类智慧的创造,过去是,现在更是。
1898年至1945年大连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是在沙俄、日本统治下进行的,建筑文化是外来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历史,人类文明属于全人类。
研究过去,更好地正视现在、发展未来。
一、城市初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的同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一块块地被蚕食着。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了辽东半岛给日本。
早有野心的沙俄帝国主义伙同德、法帝国主义采取“三国干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并派军舰强占旅顺口、大连湾。
1898年清政府被迫又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续约》。
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占旅大,攫取港口修筑权和经营权,还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从而实现了沙俄梦寐以求在黄海沿岸寻求不冻港,经欧亚大陆桥通向太平洋的野心。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一方面把殖民地人民推进苦难的深渊,另一方面又把先进的西方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果搬了过来。
1898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大连商港城市,指派有筑港经验的弗拉基米尔.萨哈罗夫工程师等负责大连商港城市的规划。
大连海港属于内湾形,它在天然地势掩护下,可防风浪,水深域阔,岸线曲折多变,是天然良港。
然而,城市建在何处,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始的方案,定在柳树屯,但是此地港口有淤积变浅的趋势,又有季节性较强的南风,不利于船舶的停靠。
况且腹地狭窄,发展市区的余地太小。
1899年根据中东铁路公司副理事长格尔别兹工程师的建议,将原选定的港区改在青泥洼一带实施。
于是,沙俄强行征用东、西青泥洼、黑咀子、西港子等荒僻小村庄的土地。
萨哈罗夫从德国聘请了布拉里诺夫斯基、叶亨德尔两位建筑专家,开始了港李金林中国大连近代(1898-1945) 城市形态与建筑口和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萨哈罗夫城市总体规划是大连城市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规划。
大连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态便由此始建。
总体规划范围以原青泥洼村一带50多个村庄约5400余亩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地,东起寺儿沟,西至西岗子,南起南山山麓,北至香炉礁海滨。
在寺儿沟修建码头,在青泥洼桥修建火车站。
第一期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大连湾香炉礁海岸以南,中东铁路火车站以北地区规划为行政市区。
削平山头,填海筑区。
铁路行径路堑上面规划54米宽的大桥与市中心相通。
桥两端各有半圆形广场,行政区的内街由此辐射与环形支路围成扇形,中心部位留有小广场,轴线上的支路两侧多是办公用房,其余便是铁路与海港职工家属住宅。
小路将家属住宅分割成均匀的地块,建有西式的花园住宅。
市区东侧为北公园。
市区西北面临海,规划为海水浴场。
这一地区环境优美,建筑别致,处处流露着俄罗斯和欧洲的风味。
东临大连湾,南至南山麓,北隔铁路与行政市区相接为欧罗巴区;它处于整个市区的中心地带,地域开阔。
其中背靠铁路的是商业区,市民区和商业区交错布置。
远离市中心的南山麓是士绅住宅区,那里依山望海,向东便是海水浴场。
西青泥洼村及西港子一带规划为中国人市区。
这里环境脏乱、设施简陋,是普通中国市民的居住与生活区。
与上述市区相比,仅占欧罗巴区四分之一左右,此时当地华人10倍于欧俄人口,这充分反映出民族差别和阶级的对立。
这正是殖民地城市的固有特点。
侵略者以征服者的姿态,占去了城市最好的地区,用自己国家的人名、地名命名殖民地城市、广场和街道,表现了侵略者的傲慢。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殖民者的要求,在殖民地城市建设中也移植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形成以外来建筑文化为基调的城市规划格局。
总体规划是街道体系、广场构成、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和依据。
在近代城市发展中,1853年开始的法国巴黎改建是著名于世的。
当时,在巴黎市中心采用了大型的圆广场——明星广场,由它向外放射出12条宽阔的林荫路。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大火后改建规划中曾有这样的规划。
这种以中心广场和放射街道组成的格局,犹如美丽的星光,光芒四射。
1898年萨哈罗夫就是吸取了这种放射线形态的方式,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建成广场。
在市中心规划设置了直径213米的大型圆形广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为尼古拉耶天斯卡娅广场。
如此宽大的城市广场大大超过“文雅广场(175米)”的尺度,应列入“宏伟广场”。
广场向外放射出10条街道。
广场中间设有绿地、花园,周围的大小树木又将空间分割,人们在这里漫步、休憩,并无空旷的感觉,可见尺度也是宜人的。
总体规划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广场10多处,并规划了广场环形路侧各种建筑。
广场与广场通过干道互相连接,构成城市形态的格局。
由广场向四外辐射的支路,一般并不宽,但都具有较好的对景。
人们站在广场顺路向远处望去,或是优美的建筑;或是美丽的山林:或是壮观的海景;……。
充分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
在海港的入口处,因地制宜,面迎大海设计了一个半径为30米的半圆形广场,如同泰吾士河畔的桥尖广场那样,使人心旷神怡。
市区的主干道是自港湾广场通向尼古拉中心广场,直达西公园的宽阔的莫斯科大街。
莫斯科大街是市区的主轴线。
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火车站、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
莫斯科大街宽25.6米,中央建有8.5米的车道和人行道,两侧余宽为绿地。
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
规划设置了独具匠心的林荫道,其中萨姆逊斯基林荫路最有特点。
萨姆逊斯基林荫路宽85.3米,中心设有长方形绿化带。
这条林荫道自中心广场向东北伸去,顺路远眺,隔海的群山、大和尚山也映入眼帘。
俄国人住宅的小路,具有4.3米的车道和12.8米的红线,显得格外幽静,往往被伸到院墙外的树木所掩盖。
在小路的转弯处又往往有欧式建筑的坡顶探出,漫步此间,倍感亲切宜人。
至于依山望海的南山坡上那士绅住宅区的小路,沿着地形迂回弯转,衬着山光林色,更是十分和谐美观。
总体规划综合地利用了地形:削平山头填海岸修筑码头;利用不同地势高度修筑铁路路堑;铁路与道路作立交;街区道路随地形弯转延伸;把不可建筑的冲沟或是拦堤修建贮水池,或是作绿地,既可防洪,又可绿化。
贮水池附近再植上花木,又可成为美丽的水木风景。
总体规划的郊区,将南部海滨规划为别墅区、疗养区;马拦河盐滩附近规划为跑马场;建筑材料生产的工厂则规划在离市区较远,但在铁路支线附近的地区,既避免对市区的污染,又方便向城市运送产品。
萨哈罗天的总体规划把路、港、市区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吸引到东方。
沙俄对大连规划的目标是,把大连建成一流的东方自由港城市,长期霸占旅大地区,争霸于世界。
因此,总体规划比较完整,城市功能的设置比较齐全,建设的速度比较急迫,但是由于中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只完成了近期规划和部分建设项目。
沙俄统治旅大地区的七年中,根据总体规划,除铺筑铁路和修建港口外,还进行了部分市区建设。
主要建筑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教堂以及住宅等160多栋,建成面积约94670平方米。
具有俄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常见的古典建筑大连市政府,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建筑。
它造型平稳,比例严谨,中心突出,拐角处用隅石包角,具有文艺复兴的风格。
建筑立面中心和转角上面突起带老虎窗的四坡屋顶,具有俄国传统的帐篷顶和西欧古典建筑的混杂影响。
中央入口的小门斗上有一个半圆形的断裂山花,流露巴洛克的手法。
这幢近代建筑,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沙俄在大连建造的一些小型民用建筑和一般官员住宅的风格与此迥然不同,大多是些小巧活泼形式的建筑。
突出的代表是东清铁路轮船部。
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味的建筑,外墙用红砖砌筑,间以白色条饰,上部外露着棕色构架,墙体形状多变,其屋面高突起尖顶,上面挑起檐头小窗。
建筑显得活泼亲切。
具有高坡屋顶的小住宅,在行政区和南山麓是很常见的。
它们的别致造型和舒适的空间环境为大连近代建筑增添了风采。
1898年沙俄在规划大连市区的同时,规划建设了旅顺口,建立了新市区,把旧市区延伸到太阳沟。
市区内由建筑围绕成长形中心广场。
广场南面是1916年竣工的旅顺俄国陆军将校军官会馆。
它始建于沙俄统治时期,后由日本人改建落成。
建筑立面上下左右划分几段,突出中央,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模式。
立面采用扶壁柱,上层采用半圆形,中央由花屋顶上面还起一个塔楼。
入口处的处理是常见的巴洛克手法。
建筑还多采用突起的雕饰,这是文艺复兴盛期大师米开朗基罗常用的装饰手法。
整个建筑可以说是一个折衷主义的作品。
广场东面是沙俄统治旅大时期的最高执政机关——关东都督府。
这个建筑为两层砖混结构,底层为高基座的露台,中央入口突出两层门楼,上面冠以褐色的四坡尖顶,并突出火焰式山花,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华贵。
红十字医院建于1900年,建筑形象粗犷,中心入口部分高出两翼,下座高台阶上冠矮穹顶,两翼檐部穿跳着半圆形券,形象热烈而奔放。
它具有传统的俄罗斯建筑和拜占廷建筑的风味。
建于1900年的旅顺火车站是俄罗斯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面积虽小,但颇具特点。
它简为一字形,立面入口处加设门斗。
建筑物中间冠盖着拜占廷式的、绿色的塔楼,和长长的水平站台形成简洁的对比。
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的建筑思潮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倾向,同时仍不失稳固的俄罗斯的传统影响。
在大连的近代城市建设中也反映出来:集中式构图,建筑轮廓丰富,形成美丽的天际线;采用古典复兴建筑形式语言,立面多为古典构图;建筑比例粗大,立面分割坚实敦厚;高坡屋顶的小住宅具有德国独特风味的居住空间环境……从1898年大连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大连市区已建成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已达4万,近代港口城市已初步形成。
大连这个辽东半岛上新生的近代城市闪烁着美丽的星光。
(未完待续)■作者单位:海口市城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