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课件
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 诗人心怀开阔、奋发进取,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解题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 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地 势险要,有“楚蜀咽喉”之称。 荆门以西,是著名的三峡地区, 是蜀地;以东是平坦广阔的原 野,是楚地。
“送别” 是告别故乡, 此处应是设想 故乡的山水送 别自己。
课文朗读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平坦广阔的原野 消失
(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海市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比喻明月。云彩兴起。 和白昼眺望所见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 (远景) 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 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
渐变换,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让人感到江水流入辽阔的原野, 豁然开朗,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4.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 天的美景的?
“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
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
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 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的奇景。
3. 赏析颔联中的“随”字和“入”字的妙处。
4.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5.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
故乡水”?
6.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1. 首联中“从”字的作用。
“从”字显现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 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
江跟着自己游览。
乘船远行。 跟从,随从。 点和此行目 (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 的。扣题。
交代远渡地 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 叙事
船过荆门所见 广阔无边的原野。 长江壮阔景色 (远景)对仗 描写月夜俯视所 绘景 见(近景)想象、比喻
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
走近李白,了解人生历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 。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 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出蜀离家, 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 个中国。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 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 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44 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 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晚年 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2.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 怎样的心境?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
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
象写照。
3. 赏析颔联中的“随”字和“入”字 的妙处。
“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5.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 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诗人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 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 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 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
子的思乡之情。
6.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送”字点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 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 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 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 26 岁出蜀时所 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 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 云宵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 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 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 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 传诵的五言律诗。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由景及情,抒
依旧,照旧。 爱 (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 伴(我)远行万里。
写依恋、思念 抒情 之情。点题。 点明主旨。拟人
合作探究
1. 首联中“从”字的作用。
2.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
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 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 到令人称叹。
总 结
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 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 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 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 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 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