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的编码
为了便于信令网的管理,ITU-T在研究和提出No.7信令方式建议时,在Q.705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网和各国的国内信令网彼此相互独立设置,因此信令点编码也是独立的。在Q.708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点编码计划,并指出各国的国内信令点编码可以由各自的主管部门,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下面介绍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方案。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14位。编码容量为214=16384个信令点。采用大区识别、区域网识别、信令点识别的三级编号结构如图2-7所示。
其中,NML:三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
K-D:八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内的地区区域或区域网
CBA:三位,用于识别地理区域或区域网的信令点
图2-7 三级编号结构图
NML和K-D两部分合起来称为信令区域编号(SANC)。
在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分配表中,我国被分配在第四编号大区,K-D的编码为120。
由于CBA即信令点识别为三位,因此,在该编码结构中,一个国家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只有8个即000~111。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的国际信令点超过8个,可申请备用的国际信令点编码。该备用编码Q.708建议的附件中规定。
2、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1990年规范中规定采用24比特的编码方案,即统一编码方案或称为一层编码方案。
在该方案中,全国No.7信令网的信令点采用统一的24位编码方案。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编码在结构上分为三级即三个信令区,如图2-8所示。
图2-8 中国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结构
这种编码结构,以我国省、直辖市为单位(个别大城市也列入其内),划分成若干主信令区,每个主信令区再划分成若干分信令区,每个分信令区含有若干个信令点。这样每个信令点(信令转接点)的编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8bit用来识别主信令区;第二个8bit用来识别分信令区;最后一个8bit用来识别各分信令区的信令点。在必要时,一个分信令区编码和信令点的编码相互调剂使用。
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我国的国内电信网的各种交换局、各种特种服务中心和信令转接点都应分配给一个信令点编码。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国际接口局应分配给两个信令点编码,其中一个是国际网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另一个则是国内信令点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