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论语》 《墨子》
春秋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 语录体 至战 篇章 国初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 战国 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 论辩体 中期 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 论文初步形成。 战国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专题论文 后期 体制。
四、《老子》、《庄子》
人生观:贵柔、守雌 政治上: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 美学上:认为五色、五音对人有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 者不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老子》、《庄子》
《老子》的文学价值: 1、创造了韵散结合的文体; 2、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深奥 的哲理; 3开创了与《论语》不同的思维方 式。
《越语.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 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 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 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 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 之谋。
三、《老子》、《庄子》
《庄子》的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蕴哲理于形象。 擅比喻,新奇生动。 奇丽多姿,浪漫恣纵。 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三、《老子》、《庄子》
庄子及《庄子》的影响
为后世树立了追求精神自由的 典范; 艺术风格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 文学创作
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五、《战国策》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对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 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 物
二、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三、善用寓言说理
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 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 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王曰:“弃之。”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 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 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四、《老子》、《庄子》
老子,姓李, 名耳,又名老聃, 生活在春秋末期, 是楚国苦县人。《 老子》又称《道德 经》。
五、《荀子》、《韩非子》
五、《荀子》、《韩非子》
荀子,又称荀卿,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生于战国末期。 《荀子》32篇
语言整齐流畅,说理透辟流畅,并善于设喻 ,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五、《荀子》、《韩非子》
五、《荀子》、《韩非子》
《韩非子》,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55篇, 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 逻辑严密,锋芒锐利。
六、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成为史传文学之祖。
成为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基本问题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论语》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一、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百家争鸣: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 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 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 系统。 诸子散文: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 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 于散文作品。
三、《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 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 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
四、《老子》、《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 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 一共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 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 出于庄子后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 称,又称《左氏春秋》。
左丘明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价为是先秦 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 叙事散文的成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 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 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 叔出奔共。 ……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二、《论语》、《墨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文,全书共20章。 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 弟子。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二、《论语》、《墨子》
《论语》的主要思想
在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仁”、“礼”学 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 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三、《老子》、《庄子》
《庄子》的主要思想
主张清静无为 万物齐同 崇尚顺应自然 崇尚精神超脱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 十祀有五,肜日。”
毛公鼎铭文
三、《尚书》和《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包括《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 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 或《书经》。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 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大多单独
三、《尚书》和《春秋》
“春秋三传”
战国至秦汉之间,有三部阐释《春秋》的书,《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是补叙其史实,《公羊传》和《谷 梁传》主要是阐明其“微言大义”。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成篇,有完整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 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三、《尚书》和《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指经孔子修订的 鲁国编年史。它以鲁国十二公 为序,记载了242年间的历史。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 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 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 贬斥邪说暴行,是《春秋》的主要 思想倾向。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左传》、《国语》
《战国策》
一、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左传》与《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战国策》
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卜辞 散文的最早源头
三、《孟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民贵君亲
仁政思想:仁者无敌
人性善论:人性向善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 ——《孟子〃公孙丑》
三、《孟子》
《孟子》的艺术特色
长于论辩;
气势磅礴;
善用比喻和寓言;
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五、《战国策》
《战国策》的材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 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总共33卷, 有文章497篇。 《春秋》、《左传》、《国语》反应儒家 思想,《战国策》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和他 们的人生观。 先秦别名《国策》《国事》《短长》《事 语》《长书》,到西汉末年时,刘向将此 书进行整理,才把它定名为《战国策》。 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三、《尚书》和《春秋》
“春秋笔法”
《春秋》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实际上 是鲁国的一份大事年表。 记述历史人物或事件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 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 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 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以一字“寓褒贬, 别善恶”来表明思想倾向的写法被称为“春秋笔 法”。
——《郑伯克段于鄢》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的艺术特征
善于叙事
擅长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极富表现力
四、《左传》和《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书中分别记载了周、鲁、齐、郑、 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因以记言 为主,故名《国语》。 记事上起西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包括的时代大体是西周末年至春秋 时期(约前1000—前440),前后共 五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