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预防
摘要: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本文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1 混凝土裂缝种类及成因分析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原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等。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1.1 外荷载引起裂缝
①设计计算阶段,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
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等。
②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构件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等。
1.2 温度裂缝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
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原有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
1.3 收缩裂缝
收缩是混凝土的一个主要特性,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产生收缩裂缝的原因,一般认为在施工阶段因水泥水化热及外部气温的作用引起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
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梁、板、柱等小块体构件,混凝土收缩裂缝危害较大。
1.4 塑性裂缝
塑性裂缝是混凝土硬化以前形成的裂缝,塑性裂缝根据成因的原理分为塑性沉降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沉降裂缝是混凝土硬化前因骨料等比重大的颗粒下沉,竖向体积缩小而产生的塑性变形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是指浇筑后还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当表面受风吹日晒的影响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时,由于其内部的温度变化很小,内外形成了很大的温差,使结构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1.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开裂。
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2 裂缝产生的影响因素
2.1 组成材料的影响
2.1.1水泥的影响
水泥的安定性、强度和含碱量的高低等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①安定性不合格,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造成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下
降。
②水泥的强度不够,水泥受潮或超期,使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值,从而导
致混凝土开裂。
2.1.2 砂、石骨料的影响
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将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
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较高,将削弱水泥与骨料
的粘结力,降低混凝土强度。
砂石中含泥量高,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降
低了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抗渗性。
2.1.3 外加剂、掺和料的影响
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会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外加剂、掺和料的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
子与侵入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
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造成混凝土开裂不可忽视的
原因。
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
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
2.3 施工方面的影响
2.3.1 施工条件的影响
夏季高温时,水泥、砂、石常是滚烫的,搅拌后有时还要经长距离运输才能
到达浇筑点,这样浇筑的混凝土构件常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在凝结硬化早期出现温
度裂缝。
再者,在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增大,可
导致裂缝的产生。
2.3.2 施工质量的影响
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
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②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
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③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
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
④温度控制设计不合理,浇筑温度过高,对水化热计算不准,新浇混凝土气
温骤降又无保温措施或保温效果太差,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从而产生温度裂缝。
⑤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
的收缩裂缝。
2.4 养护条件的影响
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硬化正
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
种条件。
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混凝土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混凝土开裂可能性
就越小。
3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从原材料选择,改进组成设计、改善施工工艺等方面着手,可以预防混凝土
裂缝的产生。
3.1 合理设计
①合理地选用钢筋直径和间距。
选用直径细而间距密的配筋方案,能较好的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②确定裂缝的控制宽度。
确定各种混凝土的允许裂缝宽度后,根据其裂缝宽度要求进行设计,也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优选原材料
①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②减少水泥的用量,以减少水化热量。
③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3 改进配比设计
①应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以减少水泥用量。
②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
③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 现场操作方面
①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②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
主要是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
③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
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
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4 结语
从理论上讲,裂缝在混凝土构件中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裂缝的大小对建筑物的安全性、结构的刚度、建筑物的美观、钢筋的保护作用以及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可通过控制混凝土本身的质量、优化混凝土工程结构物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来防止裂缝的产生。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质量允许的范围内,消除安全隐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王贵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
[3]富文权.混凝土工程裂缝分析与控制.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山西水利科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