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教案(世界历史上册)

总教案(世界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早期的人类文明第1课人类历史的开端一、课标: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二、重点:1、早期人类的代表2、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三、难点:人类是怎样从古猿转化而来的四、教学:(一)人类的形成早期猿人三四百万年前晚期猿人“完全形成的人”南方古猿中的一支早期智人黄色人种晚期猿人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注: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能制造工具和参加劳动。

2、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妇女在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既知其母,又知其父”氏族:以血缘关系组成比较稳定的社会集团父系氏族后期家庭私有制国家(文明时代)五、参考资料:1、直立人:距今180万~20万年生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

一般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然后向亚洲和欧洲扩散。

直立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用火、甚至狩猎。

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元谋人、蓝田人都属于直立人。

2、智人:即“智慧的人”,简称“智人”。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其中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发展阶段。

3、早期智人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

其生存年代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到五万年前,属于地质学上更新世中期后一段到更新世晚期前一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4、晚期智人原称“智慧的人”,简称“智人”,又称新人,一般生活在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古人类(1万年以来的人类称为现代人)。

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6、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8 000年前的人类原始(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

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一、课标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2、知道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3、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4、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二、重点1、古埃及金字塔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3、古印度种姓制度三、难点1、古老文明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老文明的特点:都产生于大河流域五、参考资料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

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宗教原因。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

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

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

其次是政治原因。

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

2、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种姓一词最初以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其实最为古老的、土生土长的印度文化早已被人遗忘,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印度文化,来源于一个半游牡民族“雅利安人”。

大约公元前2000年后期,雅利安人从中亚侵入印度,打败了当地的土著居民。

当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形成了四大原始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是由最初的吠陀宗教统一而来,该教认为梵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一切万物皆由梵天所造。

在其统治过程中,为了加强最高种姓(婆罗门)的地位,捏造了所谓的不洁理论,声称“人体至肚脐以上,被宣布为较为干净的部位,而口则被认为最为清净的部位”,而婆罗门由梵天的口所创造的,理所当然是人类中最优秀、最高贵的人,享有世上的一切。

第二等级:刹帝利,由梵天双手创造,即王公贵族与武士集团。

一、二等级掌握着国家的祭祀与军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由梵天双腿所造,属于普通的劳动者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自由农民等,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并负有向国王纳税的义务。

第四等级为没有任何特权的首陀罗,由梵天双足产生的,是最不洁的。

主要由雅得安人所征服的土著居民构成,从事奴隶与雇工等劣等、低贱的职业。

此外,,还有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派生出的亚种姓与杂种姓人(旃陀罗),他们被称之为“不可接触的贱民”,被严格禁止与各种种姓成员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最极端的时期,甚至不能进入某些人的视线。

他们只能从事被认为不洁的行业,如刽子手、屠夫、掘墓人、清洁工等,因为这些行业玷污了宗教的某些仪式。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

如一个百岁的刹帝利看到一个10岁的婆罗门,也要向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毕恭毕敬。

在古印度,高种姓人犯罪,一般只处以罚金,低等级种姓犯罪,特别是侵犯高种姓的人身安全,则给予相当严厉的制裁。

由不同种姓的男女“通奸”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旃陀罗),他们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他们不能与其它阶层的人居于同一处所,若要进城,则必“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所以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的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

3、《汉谟拉比法典》第226条:“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之奴隶标志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第282条:“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第3课西方文明的摇篮一、课标:1、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二、重点:1、“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及评价。

2、理解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影响。

三、难点:1、理解和评价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2、理解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影响。

四、教学。

政治表现: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原因:伯里克利改革“伯里克利时代”主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8罗马共和国(前509布匿战争(前264—前146年)2罗马帝国(前27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五、参考资料斯巴达:议事会(共30人,包括2位国王,国王为世袭,另28人在氏族内选出,其中监察官的权力不断加强,最终成为权力的主宰)民众大会(有决定权,但只能对议事会的议案以欢呼的形成表示同意,形同虚设)雅典:提秀斯改革是指当时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建城邦宪制的活动,它的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这一过程希腊人称这为“塞诺西辛”,意为联合一统。

雅典是以协议的方式建立国家,和斯巴达之通过征服立国不同。

提秀斯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把国内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只在公民大会中有一席之地,绝不能当官掌权。

前683年雅典执政官多达9人,揽军政法等权。

梭伦改革: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及倍审法庭。

克利斯提尼改革: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的部落体制进行选举。

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

会议成员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伯里克利改革:前487年,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像五百人会议成员那样抽签产生,到前457年,公民大会便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

罗马共和国: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彼此有否决权,任期一年。

正常情况下,执政官人选由前任执政官提名,经森都利亚大会表决通过,元老院批准,最后由库里亚大会授予最高统治权。

第二单元亚欧封建文明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一、课标: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二、重点: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和影响2、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3、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三、难点:1、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的作用四、讲述时间:646年人物:孝德天皇大化改新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经济:实行土地国有制,定期分地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纳税。

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背景: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统一①麦加创立伊斯兰教②在麦加传教受挫兴:经过: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③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630年,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接受伊斯兰教,承认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

结果: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衰:帝国分裂(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五、参考资料1、大化改新背景(1)苏我氏的独裁势力严重威胁日本皇室的权威(2)周边国家的强大,使日本感到一种压力(3)有识之士迫切需要改革2、阿拉伯在辽阔的沙漠和氏族社会的环境中,阿拉伯人过着一种动荡的生活。

但是,贫乏的物质生活,使阿拉伯人时有衣食不周之虞。

尤其每逢大旱之年,饥渴迫使广大人畜濒于死亡的边缘。

于是,劫掠他人就被视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各氏族、部落为争夺牧场、水源和牲畜等财物,经常发生战争。

第2课欧洲封建社会一、课标1、以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二、重点: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2、城市兴起的意义3、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三、教学形成:查理·马特改革特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经济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政治上: 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产生于教会或者封建主的领地 争取自治权[赎买(主要形式),斗争(琅城起义)]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原因:拜占庭帝国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兴起的文明因素,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第1课 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一、课标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二、重点1、亚历山大大帝东征2、罗马帝国扩张 三、难点古代世界征服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参考资料: 1、希波战争:封建等级制度教皇和教会第2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一、课标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二、重点1、马可·波罗来华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三、难点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四、教学交流中介:阿拉伯原因:①地处东西方贸易通道的连接点上②长期从事东西方贸易阿拉伯数字创造者:古印度人改进和传播者:阿拉伯人口述者:马可·波罗执笔者:马可·波罗狱友《马可·波罗行纪》内容: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见闻影响: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神往②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刺激作用第3课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一、内容标准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楔形文字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与传播3、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