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

人格心理学科研组论文大学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答辩论文)学院:教育学院科目:人格心理学组别:科研组第1小组组员:洪敏、张洪家、王卫卫程哲、柴潇逸2011年11月30日大学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张洪家,洪敏,王卫卫,程哲,柴潇逸(人格心理学项目实践科研组第一小组)摘要:本研究在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开放式问卷法等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新生在入学一个月时进行了适应性状况调查。

问卷主要包含自我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五个维度。

调查结果表明:大一新生适应状况总体良好。

男女性别差异、文理专业差异、城乡差异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分上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调查1前言1.1问题的提出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的时期。

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有研究表明,大学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调节情绪和自我肯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往往有更突出的成就,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会出现工作压力大的问题[1]。

鉴于其重要性,大学生适应性一直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领域,而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又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专门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适应是一种心理能力,具体来讲指的是个体与外界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心理能力[2]。

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观念等,从而适应学校或院系的价值体系,认同学校的目标与行为规范的过程[2]。

方晓义、沃建中提出了大学生适应的操作性定义,即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都能客观地加以认识,并从行动上进行积极的调整,使自身的心理状态很好地适应环境。

它既是一种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调整的结果[3]。

适应在国外的文献中所用的词语是“adaptation”或“adjustment”,均用来表示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或适应状态[4]-[5]。

今年九月份,上海某高校的一名大一新生在军训结束后,猝死。

这直接使得高校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入学适应等也加倍重视起来。

1.2大一新生适应性研究综述初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伴随着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每一个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都必然面临着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育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在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常,我们把从学生入学到基本适应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这一段时期称为大学新生适应期。

一般为3个月到1年左右,极少数学生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等。

西方学者主要将研究集中在认知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适应与人际技能适应等方面。

像Birch,Ladd(1997)的研究得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和自我指导五个维度[4]。

我国学者这方面的看法结论也不统一。

淘沙(2000)提出大学生入学适应的五维模型,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处理适应、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五个方面[6]。

方晓义、沃建中(2005)等于2005年在访谈并借鉴国外己有适应量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大学生适应的维度和项目[3]。

纪凌开(2008)运用方晓义、沃建中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该大学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独生子女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等都是影响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重要因素[7]。

马立骥(2001)等运用自编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调查表》,对大一新生分别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和入学后8一9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大学新生存在着期望值过高、心理准备不佳、学业上目标缺失、适应训练不够以及对未来感到压力较大、信心不足等心理适应问题[8]。

王强(2003)等采用自编的《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情况调查问卷》对入学新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共分为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自信心与情感状况四个维度,采用4级计分法。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专业差异、性别差异、住校(队)经历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都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因素[9]。

司秀玲(2008)等编制了《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结果表明,角色适应问卷由一般角色适应性、地位角色适应性、人际角色适应性、经济角色适应性和生活角色适应性五个维度构成[10]。

陈天年(2007)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卷》,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和自我适应[11]。

现有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与评价尚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评价工具和量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测的大学生适应的方面有所不同;第二,专业性的研究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高校的团委老师或者班级辅导员运用一些像SCL—90、UPI或者自编问卷的形式得出结论,可信度不高;第三,更多的是从问题出发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强调的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很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应该看到大学生入学适应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有效地解决入学适应问题也有助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

1.3 本研究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发展中的各个细节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尤其在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同程度的自卑、迷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一新生由于人格发展的不完善,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自我评价不客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在刚刚步入大学的适应期内,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时期下大一新生入学月余出现的各种适应情况的现状,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2研究方法2.1研究被试本研究的样本取自淮北师范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三个学院的大一新生。

共发放202份问卷,回收180份,其中5份因缺填基本信息而剔除,获得17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6%。

其中男生81人,女生94人;文科生89人,理科生82人;农村学生120人,城市学生55人。

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以及开放式问卷法三种方式,确定了大一新生适应性的主要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通过此问卷,对大一新生在入学一个月时的适应状况做了相应的研究。

问卷共20个项目,包含自我适应,环境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五个维度。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在取样过程中,主试按统一的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3.1 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性状况分析3.11 大一新生适应性总体状况本研究对大一新生入学一个月时的适应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后发现,大一新生的适应性状况总体良好。

适应性总分大于等于22分的学生占到了87.4%,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一个月时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基本适应。

当然也应看到,仍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学生还存在着某一方面适应不良的情况。

3.12 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状况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时想象大学与本校相比,选择“较大”的占79.2%,说明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尚不能对大学做到客观的认识,在此问题上负性情绪占据主流。

有56.9%的学生上大学后想先轻松一阵子,说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52.6%的学生在高中时每周做家务少于3次,说明大一新生由于中学时学业压力重,很少做家务,因此他们在上大学后自理能力有待加强。

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回忆、思念高中生活,说明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

在大学阶段认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仅占52.6%,可见大一新生对心理辅导还不能形成足够的认识。

另外从第3、12、14、20、22题的回答情况看,还有少部分同学有依赖心理,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不能规划好每月的生活费,不能和室友融洽地相处,对未来没有信心。

表1 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n=175)问题选项(百分比)1.中学时想象大学与现就读大学相比差距(1)较大(79.2%)(2)较小(17.9%)(3)不清楚(2.9%)2. 上大学前你对大学了解多少(1)较多(15.4%)(2)较少(74.9%)(3)不了解(9.7%)3. 到大学报到是否希望家人陪送(1)是(49.7%)(2)否(31.4%)(3)无所谓(18.9%)4. 上大学后是否想先轻松一阵子(1)是(56.9%)(2)否(28.2%)(3)无所谓(14.9%)5. 大学志愿填报情况(1)自己做主(66.9%)(2)父母做主(14.3%)(3)其他(18.9%)6. 中学时在家做家务(次/周)(1)<3(52.6%)(2)3~6(29.1%)(3)>6(18.3%)7. 上高中时是否住校(1)住校(53.1%)(2)走读(40.6%)(3)其他(6.3%)8. 你目前的情绪总的表现(1)积极为主(58.6%)(2)消极为主(9.8%)(3)不明显(31.6%)9. 你若有不良情绪,它主要来自(可多选)(1)健康(12.6%)(2)经济(18.4%)(3)学习(68.4%)(4)恋爱(10.9%)(5)人际关系(40.8%)(6)其他(21.3%)10.到大学后是否树立了明确的目标(1)是(59.0%)(2)否(20.8%)(3)不清楚(20.2%)11.是否经常回忆高中生活(1)经常(46.3%)(2)偶尔(49.7%)(3)一点也不(4.0%)12.你对目前所学专业兴趣怎样?(1)非常感兴趣(13.2%)(2)还可以(67.8%)(3)不怎么感兴趣(19.0%)13.是否积极参加班级或学校活动(1)非常积极(32.9%)(2)有一点(50.3%)(3)无所谓(16.8%)14.能否规划好每月的生活费(1)能(31.4%)(2)基本能(52.0%)(3)不能(16.6%)15.目前对人际关系的感觉(1)满意(56.9%)(2)不太满意(40.8%)(3)很不满意(2.3%)16.你在恋爱方面的情况(1)已谈(15.1%)(2)很想谈(14.5%)(3)暂不考虑(70.3%)17.如果恋爱,你恋爱是为了什么?(1)生理需要(11.9%)(2)无聊寂寞(34.4%)(3)攀比心理(10.0%)(4)日后结婚(15.6%)(5)其他(46.3%)18.每月给家人打电话的次数(1)<4(14.9%)(2)4~10(63.2%)(3)>10(21.8%)19.每月消费大致(1)<500(29.8%)(2)500~800(59.1%)(3)>800(11.1%)20.寝室生活是否融洽(1)非常融洽(73.8%)(2)一般(25.0%)(3)有点小矛盾(1.2%)21.平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可多选)(1)毕业工作(54.6%)(2)考研(40.2%)(3)考证(29.9%)(4)学习(67.2%)(5)人际关系(37.9%)(6)经济(23.0%)(7)恋爱(8.6%)(8)其他(9.8%)22.你对未来感到(1)很有信心(15.5%)(2)较有信心(43.7%)(3)一般(33.3%)(4)信心不佳(7.5%)23.你认为在大学阶段是否需要心理辅导?(1)很需要(8.6%)(2)需要(44.0%)(3)无所谓(29.7%). (4)不需要(13.1%)(5)完全没必要(4.6%)3.13 大一新生适应状况良好的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大一新生目前的情绪总的表现以“积极为主”的占58.6%,树立了明确的目标的学生占59.0%,目前对人际关系的感觉“满意”的占56.9%,寝室生活非常融洽的占73.8%,能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费的占83.4%,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的占5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