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鼠疫并不遥远
• 远方疫源地、古老疫源地咫尺之遥 • 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可能使用鼠疫细菌战的图
谋,依然存在 •国际、国内疫源地的日益活跃与广泛分布 •现疫区流行扩散与历史疫区复燃 •我国四川、贵州鼠疫“从无到有”的突然发生 天生桥水电站建设,使广西、贵州、云南的5个 县发生鼠疫流行,2000—2002,发现鼠疫病例 192例。
2008年1月起浙江、安徽、广东、四川、贵州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 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 75.9万人;
5.12汶川8.0级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 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4.14青海玉树地震,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 遇难,失踪70人
海啸 余震: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 伤亡:已确认14704人遇难 10969人失踪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
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
大陆居民抢购食盐
社会安全事件
“9.11”恐怖事件 造成3000多人丧生,世贸
突发性 时间分布各异 地点分布各异 突发性 危害性 阶段性 群体性 综合性 国际性
群体性
社会危害严重 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间 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前 期----酝酿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打击期----暴发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处理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恢复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4.4%)有所下降;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病例的比例为5.1%,比2010年
2月份报告的比例(11.1%)明显下降。
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
特 征
病毒基因测序未发现明显变异 甲型H1N1流感每周报告新增确诊病例数、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
病例的比例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的比例与往 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
鼠疫流行史 •公认的世界鼠疫大流行有3次: •第1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全世 界死亡约1亿人。 •第2次发生在公元14世纪(1347-1350年), 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万人。 •第3次发生在公元19世纪(1894年),波及亚 洲、欧洲、美洲、和非洲60个国家。 •在我国,据推测在公元6世纪第1次世界鼠疫大 流行时就有流行,但开始有可靠记录的是14世 纪大流行,1300万人死于本次鼠疫流行。
食品安全问题
至08年9月29日,我国已有5.4万多名婴幼儿由于食用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制品而造成 肾结石;
2010-2 海南”毒豇豆“事件
2010-5 美的、九阳“紫砂门”事件 红粉、氧化镍、二氧化锰等化学原料作为“釉水”调色 2011-3 双汇 “瘦肉精”事件
药品安全问题
2006年5月广东省部分患者因使用了齐齐 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出 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并致4人死亡;
10-24 安徽天长禽流感已被扑灭500多禽只死亡
10-19 呼和浩特禽流感得到控制2600羽禽只死亡 2005-04 青海刚察候鸟发生H5N1禽流感疫情
泰
国 2005-10-19 泰国北碧府帕侬县一名48岁男子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同
一地区23日又出现一起疑似病例
印
尼 2005-10-25 确认1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
红
橙
黄
蓝
突发事件中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造成心理伤害
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经济发展 造成环境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定义
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
2006年7月涉及10个省份的部分患者使用“欣 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等症状。截止8 月5日全国报告不良反应事件81例,其中3例 死亡。
人为事故
2003年卫生部公布我国重大职业中毒事故46起,涉及人数639人,死亡61人。 中毒物质主要是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 山西省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6人死亡,为2008年中国死亡人数 最多的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有5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62人受 到党纪政纪处理; 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2·22”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 伤,其中重伤5人。
传染病----SARS
SARS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以及世
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首例SARS病例 • 03年2月中旬,首次大范围公众传播 • 03年3月中旬,首次在全球爆发流行 • 03年7月5日, 最后一例报告的SARS病例。
时 间 地 区 累计病例 8422例 5327例 1755例 678例 死 亡 病死率 10.88% 6.55% 16.98% 12.39%
新增重症和死亡病例数继续下降。
5月19日,日内瓦法新电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前天称, 全球安然渡过甲型H1N1流感疫情实属“幸运” 。
传染病----手足口病 •08年3月底在安徽省阜阳市首 先发现因肠道病毒(EV-71)感 染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
传染病----禽流感
中国内地
2005-10-25 湖南湘潭县确证H5N1禽流感个案
瑞典、俄罗斯、英国、希腊、罗马尼亚等国家先后出现禽流感疫情
传染病----禽流感
埃
及
亚洲以外禽流感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迄今
埃及已证实有67人感染禽流感,死亡25人
传染病----炭
疽
•是生物武器最佳候选。 •易获得,易运输,易保存,易施放,难清除 炭疽杆菌易形成孢子,抗阳光,抗热和消毒 剂,外界存活力强(存活50年以上)。 •致死性强。 •皮肤性不治疗发生毒血症病死率21%(治疗1%) •吸入性和胃肠性病死率可达80-90% (现45%)。 •潜伏期1-6天,高烧,呼吸困难,咯血、吐、 拉血,24-36小时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使用,美国50年代开发 为生物武器。
人为事故——山西王家岭矿难
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 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38人遇难。
美国当地时间4月25日,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来到出席在西弗吉尼亚 州矿难中遇难矿工的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地念出全部遇难者 的姓名。
自然灾害
至03年8月7日 至03年8月15日
至03年6月28日 至03年6月28日
全 球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916例 349例
298例 84例
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
截至2010年3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7余 万例,其中境内感染12.6万例,境外输入1228例;已治愈12.2万例,在院治 疗4859例,居家治疗46例,死亡病例800例。 2010年3月1日至31日,31个省份报告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29例, 均为境内感染;居家治疗355例,住院治疗70例;死亡7人。 2010年3月份,全国流感哨点监测结果显示,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19.6万 例,比2月份(197054例)减少0.7%,全国流感流行强度与前两年同期基本 持平;流感病例占流感样病例的比例为22.1%,比2010年2月份报告的比例(2
炭疽杆菌 (Anthrax) 作为生物恐怖武器的魔力
•研究表明:用飞机在50万人口的城市上空迎风 飞行1.5英里,喷洒110磅炭疽孢子会造成2万4 千人死亡,无数人得病,全城处于心理恐惧阴 影之中。 •抢救治疗暴露于炭疽孢子的10万人的费用可高 达260亿美金。
传染病----天 花 •病毒性烈性传染病,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 潜伏期7-17天,突发高热,2-3天后出疹,四肢 脸部开始到躯干。暴露的人有30%会得病。未接 种的病死率达20-40%,接种的病死率3%。 • 1977年全球根除,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合法保存 天花病毒,据说法国和朝鲜也有。不能排除恐 怖分子拥有的可能。 •对付天花唯一的武器是接种和隔离病人。暴露 前和暴露后2-3天内接种有完全保护,暴露后5 天内接种可降低死亡率。接种10年后免疫保护 功能大部消失。
传染病----霍 乱
•霍乱在世界上曾经有过七次大流行,前六次 在100多年前,主要是古典生物型,第七次流 行一般认为是从1961年至今,此次流行的分型 主要是爱尔托尔型流行,1992年,专家发现新 的霍乱类型即O139型,据姚文虎介绍,目前国 内出现的霍乱病例大多数是这个类型。国内霍 乱暴发的高峰期,在1991年、1992年,报告病 例达到几万例。1994年江苏灌南局部暴发霍乱 疫情,共发病12例,男女之比1.4:1,主要是 农民、散童及小学生,临床类型都为中重型。
中心的两幢摩天大楼化为废墟;使得美国经 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印度首都新德里恐怖袭击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29 日20点15分,新德里发生连环爆炸,至10月30日,至
少造成61人死亡188人受伤。
化学恐怖 • 1995年3月20日,东京5条地铁线14个站口发生 沙林(20公斤)中毒,造成12人死亡,5510人 中毒。 • 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轴承俱乐部的人质事 件,最后就是用化学毒物来制服绑匪的,但此 次事件也使130余名无辜的人质中毒死亡 。
生物因素所致疾病 自然灾害 人为事故 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 重大传染病疫情 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三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