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
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
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
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
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
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
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

多的数不胜数。

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

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
‘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
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
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
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
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
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源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从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终不曾有过激情,更不曾有过任何浪漫。

为什么会是
这样?我也无从解释。

我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挣扎,人之所以吃本来难以下
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争,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观环境拼争,渴
望见到光明,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奢望,起码该有吃饱穿
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着能有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这样的境遇,终于属于了我。

不光属于了我,也属于
了多数国人。

这本来是该唤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实又把我那激情的萌
芽送到爪蛙国去了。

我仍旧没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

好了,不说我自己,还是说《桃花源记》吧。

《桃花源记》,是一篇很好的。

说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朴实,故事的奇异,留给人的无穷的回味。

换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绕梁三日而不绝”而
扯上。

我可不这么做。

我以为,“酸”是最没出息的。

我一贯瞧不起那“酸”,
来实的,比什么都强。

《桃花源记》,说的是在晋孝武帝的时候,一个武陵渔人,打鱼的时候迷了路,结果走进了与世隔绝很多朝代的“桃花源。

”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文章的
描述是这样的:这里全是桃树,并且是“落英”“缤纷”。

“落英”是指桃花,
而“缤纷”,则是形容桃花的繁茂。

渔人见了这样的景象,感到惊异。

大约只有
世间少有,才会有如此的惊异吧。

渔人走出了桃林,从山的小口穿过,觉得豁然
开朗,见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开阔,房舍的整齐,这里有良田美池与桑竹
之类。

纵横交错的羊肠小路,鸡犬相闻的平静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

这里的人们,和外边的人,没什么不同,可是,他们竟不知道,外边是什么朝代,光知道
有秦朝,不知道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知道了。

这里的人们,一连数日,纷纷
用酒食款待渔人。

临别,这里人嘱咐渔人,这里的情形,不要对外人说。

渔人把
来路做了标记。

可是,再回来寻找那桃花源,却找不到了。

事实上,所谓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
的空想社会。

虽然是空想,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却是理想的。


最赞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适。

据有关资料记载,陶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职,不满士族把持政权,对当时乱世之俗既不
肯适应,又不能反抗,遂辞官归隐,过躬耕生活。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大多描
写农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


的散文《桃花源记》驰名。

我很喜欢《桃花源记》,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张与那朴实无华的文字。

我依旧不断地翻看我的那些旧书,褶皱的边边角角,虽经多次敷平,却又重
新卷起。

我无奈。

也只能无奈。

我仍旧务实。

浪漫,与我无缘。

当朝霞微露的时候,我总会不禁想到陶渊明,想到他笔下的《桃花源记》。

我经常问自己:空想,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或寄托么?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

适值当时正在热播
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
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
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
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

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