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教案【篇一:制陶工艺教案】制陶工艺教案《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类型:欣赏评述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指出:“ 欣赏 ? 评述”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多种方式(如口语、文字、表情、动作、描绘、塑造和制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和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修养。
一、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陶瓷文化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欣赏对象陶瓷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
启发和引导,是探究作品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启发引导”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评述的前提和铺垫。
三、尝试评述。
为学生提供素材,帮助学生制定评述方案,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评述。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地思考、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的评述,学生主动评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尝试评述”这一环节是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四、将分析、评述的要点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和归纳等),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收集陶瓷文化欣赏评价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评述(口头表述、文字内容),进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激发对我国优秀陶瓷文化的学习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感受中国陶器和瓷器作品。
认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步感受陶器和瓷器的纹样美。
3.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教学难点: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陶瓷艺术包括陶器和瓷器两个部分。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欣赏对象陶瓷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
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
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
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
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
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
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
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本课小结: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我们为我国有这么悠久的陶瓷历史,这么好的工艺,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一、目的要求使学习明确陶艺实习的内容、目的、要求二、教学文件教材、金工实习报告、教学记录三、注意事项1. 讲解实习报告要求2. 强调注意安全四、时间和进行方式1. 陶瓷概述2. 由指导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3. 学生实习操作4. 实习讲评概述: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天然材料,如木、石之类制造的。
陶器的出现是在青铜器之前。
大约在万年以前,人们发现某些容易成型的泥土与水组合经过燃烧后,就能变得十分牢固,这样陶瓷就产生了。
陶瓷是人类第一次制造的产品,是一种人工材料,它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陶瓷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可煅烧成陶瓷的泥土随处都有,而且其中一些可以烧制成性能很好的陶瓷。
中国瓷的出现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宋朝是陶瓷的鼎盛时期,共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窖,景德镇是后来者居上。
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并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如我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建筑陶瓷、电瓷。
一、陶瓷的分类陶瓷制品的种类较多,为了便于掌握各种制品的特征,需要进行分类。
1. 按陶瓷概念和用途分类可将陶瓷制品分为普通陶瓷和特殊陶瓷两大类。
(1)普通陶瓷普通陶瓷就是陶瓷概念中的传统陶瓷,这一类陶瓷制品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最常见的和使用的陶瓷制品,根据其使用领域的不同,又可分为日用陶瓷(包括艺术陈列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这一类陶瓷制品所用的原料基本相同,生产工艺技术亦相近。
(2)特种陶瓷普通陶瓷以外的广义陶瓷概念中所涉及到的陶瓷材料和制品,即为特种陶瓷,特种陶瓷是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所需的陶瓷制品,其所用的原料和所需的生产技术已与普通陶瓷有较大的不同和发展。
特别陶瓷根据其性能及用途的不同可细分为结构材料用陶瓷和功能陶瓷。
结构材料用陶瓷主要是用于耐磨损、高强度、耐热、耐热冲击、硬度、高刚性、低热膨胀和隔热等构造陶瓷材料,功能陶瓷中包括电磁功能、光学功能和生物一化学功能等陶瓷制品和材料,此外还有核能陶瓷和其他功能材料等。
2. 按坯体的物理性能分类按照陶瓷坯体的结构不同和所标志的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制品分为两类:陶器和瓷器。
陶器是一种坯体结构较疏松、致密度较差的陶瓷制品,通常有一定的吸水率、断面粗糙无光,没有半透明性,敲之声音粗哑,瓷器的坯体致密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断面成石状或贝壳状。
二、陶瓷原料陶瓷材料制品由多相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所有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原料或岩石原料,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
某些陶瓷材料制品对原料要求很高,需要采用均一而又高纯的人工合成原料。
陶瓷的原料分类是根据不同的工艺特性、传统习惯及原料性质等不同角度进行的。
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1)根据原料工艺特性分为:可塑原料,非可塑原料。
(2)根据原料的用途分为:瓷坯原料,瓷釉原料、色料及彩料原料。
(3)根据矿物组成分为: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长石质原料、钙质原料、镁质原料。
(4)根据原料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矿物原料、化工原料。
三、配料当生产陶瓷产品的原料选定后,确定各种原料在坯料和釉料中使用的数量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陶瓷产品的品质及其工艺制度的确定。
天然产出的粘土等原料很少能直接单独用来制成坯料,一般需用几种原料配合来满足配料要求。
配料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配料计算完后可将其结果作为进行配方实验的依据,再检验的基础上决定产品的最后配方。
在进行配方计算和配方试验之前,必须对所使用原料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工艺性能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和性能要求也要全面了解,才能做出科学配方,保证配方最大限度地获得预期效果。
四、釉釉是施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层极薄的物质,它是根据坯体性能要求,利用天然矿物原料及某些化工原料按比例配合,在高温作用下熔融而覆盖在坯体表面的富有光泽的玻璃质层(渗彩釉和白釉例外)。
施釉的目的在于改善坯体的表面性能,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增加产品的美感。
1. 釉的作用①使坯体对液体和和气体具有不透过性、提高了其化学稳定性。
②覆盖于坯体表面,给瓷器以美感。
如将颜色釉(大红釉、橄榄绿釉等)与艺术釉(铜红釉、铣红釉、油滴釉、闪光釉等)施于坯体表面,则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③防止沾污坯体。
平整光滑的釉面,即使有沾污也容易洗涤干净。
④使产品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如电性能(压电、介电、绝缘等)、抗菌性能、生物活性、红外辐射性能等。
⑤改善陶瓷制品的性能。
釉与坯体高温下反应,冷却后成为一个整体,正确选择釉料配方,可以使釉面产生均匀的压应力,从而改善陶瓷制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
2. 釉的种类不同用途的陶瓷,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釉的种类和组成也就各不相同。
釉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制品类型、溶剂和原料组成,制造方法,烧成温度及外观特征特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同一种釉按不同的角度划分时,可以有几种名称,例如长石作熔剂的釉可称为长石釉,也属高温釉、生料釉、碱釉透明釉等。
以主要熔剂原料组成来做的划分标准时,可分为长石釉、石火釉、锂釉、镁釉、锌釉、铅釉、无铅釉等。
五、陶瓷制品工艺及加工方法1. 陶瓷的制造工艺:陶瓷在制造过程中要经过选料、配料、制成坯料、成形、上釉、彩绘、煅烧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