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科教学在美中绽放
--------浅谈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
杨润美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前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
性特点,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争当好学生的“美的启迪
者”,引导学生去赏析学科知识中的“美”,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探究“美”;在
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伯乐和导游”,以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美育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艺术作品让人“品之如同嚼蜡”。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美”的创造与赏析的过程。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略了教学“艺术性”,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灵动性”;强化了知识“结论的真”,忽略知识“探究的美”;关注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美”。
造成学生误以为学习就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是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厌学的情绪,进而不再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相违背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
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努力挖掘学科中“美”的素材,给学生当好赏析美的“导游”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所开设的学科,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学科根本无“美”可言,有的只是“冰冷的机械”、“深奥的电子”。
记得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是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机电类专业学科也是如此!
例如《金属工艺学》,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深奥、空洞、枯燥、繁杂、缺少系统性的学科;而在我眼里,《金属工艺学》一是件极优美的艺术品,它聚材料学的神奇美、加工工艺的创造美、机械设备的精妙美于一身,尤如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人”,鲜活且灵动,神秘却又真实。
如《金
属工艺学》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见图1),一个由七八条线条组成的简简单单的图形,却揭示了:(1)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组织随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同一温度下,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铁碳合金的性能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4)铁碳合金的性能随含碳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5)铁碳合金生产、应用的基本规律。
这不正是极致的“简洁美”、“灵动美”和“神奇美”吗?在《金属工艺学》中,同样的“美”还有很多,如“应力与应变图”、“C曲线”、“减压器”、“射吸式焊炬”等等,多得难以列举。
图1 铁碳合金相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去赏析这些“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导游”。
二、循循善诱,诱导学生探究知识,当好学生探究“美”的“启迪者”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关注知识的“传”,而轻视了知识的“授”,习惯于告知学生知识的“果”,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因”,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少了主动与创造,也就少了享受“主动的乐趣美”与“创造的成就美”的机会。
例如在“弯曲件料长的计算”环节的教学时(图2),一些老师直接把料长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就事了,而我则是如此进行:
(1)带领学生分析该弯曲件总料长L=L1+L2+L3(L3――弯曲区中性层的弧长),让学生明确白计算的关键在于L3。
(2)提问:谁记得弧长公式? (技校的学生,答案肯定是——不知道!)
微笑着再问:谁记得圆的周长公式?(此时,很多学生都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3)带领学生由周长公式推导出弧长公式:
圆:圆心角为360度,圆周长3602L r π=(小
学知识)
1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12360180r r L ππ== α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180r L απα=• (4)结论12180L L L πρα=++
(中性层的半
径用ρ表示)
当我带领学生推导完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
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学
习其实并不难,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简单。
诱导
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简单的知识,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复杂的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探究奥秘的“美”。
当好学生的“启迪者”,让学生在你的启迪下去探索“美”,去享受探索者的乐趣。
三、摆脱老生常谈的“匠气”,多一分灵动活泼的“灵气”
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教学跳不出教材,教材上有什么,他就讲什么;教材上怎么写,他就怎么讲,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知识由书本上罗列到黑板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搬运匠”。
这样的教学刻板、生硬、
乏味,这样的教学,毫无乐趣!而有灵气
的教学鲜活、灵动且富有乐趣,常常给人
美感的愉悦。
如金属材料,人们都觉得金
属材料是冰冷的、机械的、生硬的、死板
的,没有活性的死的物质,因此在材料拉
伸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教学时(图
3),如果只是把“弹性变形阶段”、“屈服
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等
知识一一罗列出来,这样,学生很难理解图3 应力应变曲线 OA---弹性变形阶段、BD---屈服阶段
DE---强化阶段、EF---局部塑性变形阶段
图2 弯曲件料长计算
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但若用“警察审讯罪犯”为例,带领学生分析警察提供犯罪证据与罪犯认罪之间“斗智斗勇”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罪犯在被审讯时的心理活动:开始,警察提供一点证据,罪犯承认一点事实,此时,如果警察否定了证据,则罪犯立刻就会翻供(弹性变形阶段);接着,警察会把罪犯搁置不理一段时间,而此时,罪犯的心理活动并不会因警察不审讯而停止,他会考虑很多,他会紧张、恐惧、慌乱,甚至屈服,主动向警察承认一些犯罪事实(屈服阶段);但这一阶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罪犯很快就会恢复理智,想让他承认更多的犯罪行为,就必须提供确实的证据(强化阶段);审讯到最后,证据确凿,罪犯不得不彻底放弃抵赖,承认所有犯罪事实(局部变形阶段)。
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来理解材料的受力与变形,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材料”,进而把材料看成一个特殊的“人”,一个具有灵性的、鲜活的“人”。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心”,又调动了学生的“脑”,还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把学习的对象看作“有灵性的”、“鲜活”的“生命体”来研究,这样,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才会有“美”的感受。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做学生学习、长成的“伯乐”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只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只用学生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样的评价,不仅打击了差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漠视了中等生的上进心,还助长了优等生的自大自负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适时记录,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给认真学习的同学加分,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答案不用简单的“对”与“错”判定,对于学得好的学生,在给予他们充分肯定的同时,要中肯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让他们感到学无止境,而对于差生,则要以肯定为主,哪怕他们的答案离题千里,也要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起他们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使他们驱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带着自信走向成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感受到人文的“美”。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也是美的发掘、创造和享受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奥谜;灵性化地处理教材,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探究的“美”,使“学科教学”与“美育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
“机械”转变成“优美”;动态、人性化地激励学生美的闪光点,展现学科人文关怀的“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以美的化身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春霖. 大学美育, 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O1O.
2.席勒, 徐恒醇. 美育书简[M] .北京: 中国文联, 1984.
3.叶上雄. 教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O09.
4.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