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溶胶

气溶胶

气溶胶本节内容要点:气溶胶的定义、分类、源、汇、粒径分布、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气溶胶的危害、气溶胶污染源的推断等1)气溶胶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aerosol)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微粒的动力学直径为0.002~100μm。

由于粒子比气态分子大而比粗尘颗粒小,因而它们不象气态分子那样服从气体分子运动规律,但也不会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沉降,具有胶体的性质,故称为气溶胶。

实际上大气中颗粒物质的直径一般为0.001~100μm;大于10μm的颗粒能够依其自身重力作用降落到地面,称为降尘;小于10μm的颗粒,在大气中可较长时间飘游,称为飘尘。

按照颗粒物成因不同,可将气溶胶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两类。

分散性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形成微小粒子,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溶胶。

凝聚性气溶胶则是由气体或蒸汽(其中包括固态物升华而成的蒸汽)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微粒,而形成的气溶胶。

例如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的过程如下:●二氧化硫气体的氧化过程● 气相中的成核过程(液相硫酸雾核)在过饱和的H2SO4蒸气中,由于分子热运动碰撞而使分子(n个)互相合并成核,形成液相的硫酸雾核。

它的粒径大约是几个埃。

硫酸雾核的生成速度,决定于硫酸的蒸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大小。

●粒子成长过程硫酸粒子通过布朗运动逐渐凝集长大。

如果与其他污染气体(如氨、有机蒸气、农药等)碰撞,或被吸附在空中固体颗粒物的表面,与颗粒物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硫酸盐气溶胶。

根据颗粒物的物理状态不同,可将气溶胶分为以下三类:(1)固态气溶胶--烟和尘;(2)液态气溶胶--雾;(3)固液混合态气溶胶--烟雾(smog)。

烟雾微粒的粒径一般小于1μm (见表2-13)。

气溶胶按粒径大小又可分为:(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或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它是分散在大气中各种粒子的总称。

(2)飘尘,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称为飘尘,其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飘尘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3)降尘,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的微粒。

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4)可吸入粒子(inhalableparticles或IP),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IP定为粒径DP≤10μm的粒子,这里的DP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其定义为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率的,密度为1的球体直径。

它反映出粒子的大小与沉降速率的关系。

所以可以直接表达出粒子的性质和行为,如粒子在空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大小粒子在呼吸道中沉积的不同部位等。

气溶胶的物理特征和成因可参见表2-13。

表2-13气溶胶形态及其主要形成特征注:引自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1991。

2)气溶胶的源与汇气溶胶粒子的来源有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气溶胶粒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粒子和二次气溶胶粒子。

一次气溶胶是由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大部分粒径在2μm以上。

二次气溶胶粒子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之间,或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成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盐。

二次颗粒物粒径一般在0.01~1 μm范围。

表2-14气溶胶全球排放量及来源分配(Dp<20μm)气溶胶的排放量很大(见表2-14)。

天然排放量是人为排放量的两倍多。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以致在气溶胶粒子的来源中,人为源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由天然源和人为源排出的H2、NH3、SO2、NOx、HC等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二次气溶胶粒子每年达5.2~14.35×108t,约占全球每年排放气溶胶总量的54%~71%。

其中细颗粒的80%~90%都是二次气溶胶粒子,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甚大。

3)气溶胶的粒径分布所谓气溶胶粒径分布是指所含颗粒物的浓度按粒子大小的分布情况。

如前所述,由于颗粒物形状的不规则性,粒径的表示有空气动力学直径或斯托克斯(stokes)直径。

后者系指一颗粒与另一球形颗粒具有相同平均密度及沉降速度的直径。

颗粒物的浓度通常采用单位体积气溶胶内粒子的数目(数浓度N)、粒子的总表面积(表面积浓度S)或粒子的总体积(V)或总质量(M)来表示。

图2-18是某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布曲线。

由图可见,在污染的城市大气中多数颗粒的粒径约为0.01μm;表面积主要决定于0.2μm的颗粒;体积或质量浓度分布呈双峰型,其中一个峰在0.3μm左右,另一个峰在10μm附近,也就是说,大气中0.3μm和10μm 的颗粒物居多数。

显然这三种表示的结果是不同的。

图2-18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近来,对气溶胶的粒径分布与其来源和形成过程的关系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

Whitby概括提出了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模型并解释气溶胶的来源和归宿。

按照这个模型,气溶胶粒子可以表示为三种模结构:粒径小于0.05μm的粒子称为爱根(aitken)核模,0.05μm≤ Dp≤2μm的粒子称为积聚模(accumulation mode),粒径大于2μm的粒子称为粗粒子模(coarseparticle mode),见图2-19。

图中还表示出三种大气气溶胶的表面积按粒径的分布及各个模态粒子的主要来源和去除机制。

图2-19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及来源和汇(引自Whitby and Cantrel l,1976)由图2-19可见,爱根核模范围(0.005~0.05μm)的粒子是由高温过程或化学反应产生的蒸汽凝结而成的;积聚模范围(0.05~2μm)的粒子是由蒸汽凝结或核模中的粒子凝聚长大而形成的,两者合称为细粒子(0.005~2μm)。

二次颗粒物多在细粒子范围。

粗粒子直径大于2μm,是由液滴蒸发、机械粉碎等过程形成的。

低层大气中细粒子随高度变化不大,粗粒子则受地区局部排放源的影响较明显。

应当指出,气溶胶粒径分布,除了以上所述的三模态方法外,还有数密度、表面积密度及体积密度分布函数和累积分布表示法。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是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的。

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向粒子转化的过程从动力学角度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

(2)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

(3)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

(4)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和冲刷)清除。

4)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已发现含70多种元素或化合物。

气溶胶的组成与其来源、粒径大小有关;此外,还和地点和季节等有关。

例如,来自地表土及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往往含有大量的Fe、Al、Si、Na、Mg、Cl等元素;来自二次污染物的气溶胶粒子则含有硫酸盐、铵盐和有机物等。

又如,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多居于积聚模,而地壳组成元素(如Si、Ca、Al、Fe等)主要存在于粗模中。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按重要性顺序排列有硫酸盐、苯溶有机物、硝酸盐、铁、锰等少量其他金属元素等。

对大陆性气溶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成分可归纳为三类:离子成分(硫酸及硫酸盐、硝酸及硝酸盐)、痕量元素成分和有机物成分。

●气溶胶粒子中的离子成分(1)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粒子由于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SO2,其中一部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氧化成硫酸或硫酸盐,以致造成气溶胶粒子中也含有硫酸或硫酸盐。

陆地气溶胶粒子中SO42-的平均含量为15%~25%,而海洋气溶胶粒子中SO42-量可达30%~60%。

大多数陆地性气溶胶粒子具有的共同特点是,95%的SO42-和96.5%的NH4+都集中在积聚模中,而且SO42-和NH4+的粒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大部分集中在积聚模中,它的粒径小,在大气中飘浮,对太阳光能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粒径在0.1~1.0μm范围内才能对光线产生最大的散射。

当硫酸盐占颗粒物质量的17%时,它引起的光散射占整个气溶胶造成光散射作用的32%。

此外硫酸盐也是损害人体健康、造成酸雨的关键成分。

(2)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粒子大气中的NO和NO2被氧化形成NO2和N2O5等,进而和水蒸气形成HNO2和HNO3,由于它们比硫酸容易挥发,因而很难形成凝聚状的硝酸(迅速挥发成分子态)。

因而一般经过下面反应形成低挥发性的硝酸盐:NH3+HNO3→NH4NO3然后再发生成核和凝结生长作用而形成颗粒物。

氮氧化物在空气中也可被水滴吸收,并被水中的O2或O3氧化成NO3-,如果有NH4+存在,则可促进氮氧化物的溶解,增加硝酸盐颗粒物的形成速度。

几乎所有地区SO42-都在细粒子中占优势。

另外,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对气溶胶的粒子分布有影响。

●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particulates organic martter,POM),其粒径一般在0~10μm之间,其中大部分是2 μm以下的细粒子。

气溶胶粒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其中烃类--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多环芳烃等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含有亚硝胺、氮杂环化合物、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

其浓度也相差很大,从ng/m3到mg/m3的量级,且因地而异。

有机物的一次颗粒物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过程。

煤和石油在不完全燃烧时,部分碳氢化合物发生高温分解,产物包括C2H2和1,3-C4H6;在400~500℃时进行高温合成,形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如芘、蒽、菲、苯并(a)芘、苯并蒽等;同时还排出一些低级烃、醛等有机物。

大气中气体有机物通过化学转化形成二次颗粒物的速度较慢,一般小于2%/h,二次产物都是含氧有机物。

● 气溶胶粒子中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气溶胶粒子中的元素达70余种,其中Cl、Br 和I 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它们在气溶胶粒子中分别占总量的2%、3.5%和17.0%。

Cl-主要分布在粗模范围,地壳元素如Si、Fe、Al、Sc、Na、Ca、Mg和Ti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粗模中;Zn、Cd、Ni、Cu、Pb和S等元素则大部分存在于细粒子中。

气溶胶中微量元素虽有天然和人为之别,但主要来自人为活动,它们都属于一次气溶胶粒子。

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元素也不同,如土壤中主要有Si、Al和Fe,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Pb、Br和Ba等,钢铁工业主要含Fe、Mn、Cu等,燃烧油料会排放Ni、V、Pb和Na等,垃圾焚烧炉排放Zn、Sb和Cd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