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重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的原因。
难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
处理方法:联系微观经济学关于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原理,来阐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第七、九章。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92页: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产品市场上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理解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掌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重点:投资乘数。
难点: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处理方法:引进实际税收和净税收概念,以便将转移支付包含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中,阐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难点: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
处理方法: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机制――价格机制相比较,来说明产品市场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数量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8版)[M].第22章;
2.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内容
(标题)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含义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一、支出法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含义,理解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以及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重点:国民收入的含义与按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难点: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86页:
(1)名词解释:1.2.3.4.5.6.7.8.9.10.11.12;
(2)简答题:1.2.3.4;
(3)论述题:1.2.3;
(4)计算题:1.2.3.4.5。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二章产品市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三、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变动
处理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等.宏观经济学(第1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第21章;
2. 刘涤源,谭崇台.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六章;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章。
(1)名词解释:1.2.3.4.5.6.7.8.9.10.11;
(2)简答题:1.2.3.4;
(3)论述题:1.2.3.4;
(4)计算题:1.2.3.4。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二节IS曲线(下)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上)
难点: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
处理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足,画图简单地说明杜森贝利、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第六章。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86页: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8版)[M].第24章;
2.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第四、五章。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86页:
(1)名词解释:1.2.3.4.5.6.7.8.9.10.11.12;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章。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80页:
二、名词解释之10、11、12、13、14、15、16、17、18;
三、简答题之5、6;
四、论述题之1、2、3;
五、计算题之2、3、4、5、6。
(2)简答题:1.2.3.4;
(3)论述题:1.2.3;
(4)计算题:1.2.3.4.5。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二章产品市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足,了解杜森贝利、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理论。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重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足。
课外作业及要求
黄邦根等.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书,2015年)[M] .第80页:
二、名词解释之1、2、3、4、5、6、7、8、9;
三、简答题之1、2、3、4;
五、计算题之1。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二、收入法);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按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以及其他总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三个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和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掌握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产品市场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重点: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消费函数和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
重点难点及其生产总值与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处理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案例说明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等.宏观经济学(第1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第21章;
2. 刘涤源,谭崇台.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六章;
(1)名词解释:1.2.3.4.5.6.7.8.9.10.11.12;
(2)简答题:1.2.3.4;
(3)论述题:1.2.3;
(4)计算题:1.2.3.4.5。
后记
内容
(标题)
第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一节投资函数第二节IS曲线(上)
课时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投资的含义与投资的成本,掌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的原因和IS曲线的含义,理解IS曲线的推导过程和IS曲线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