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科研信息(2014年4 月25 日)目录1、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2、忽视防晒致英皮肤癌发病率猛增3、做好防晒远离睾丸癌4、喝葡萄酒或者吃葡萄可以预防晒伤5、须重视癌症患者心理问题6、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占全球两成7、专家提示癌痛治疗越早越好与肿瘤治疗同等重要8、粉碎术切除子宫肌瘤或致癌9、深部脑刺激引发幻觉10、低盐饮食有助降低高血压风险11、人工耳蜗植入因基因疗法而得到升级12、抗炎“工厂”13、母乳可降成年后慢性炎症风险1、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一、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主动脉夹层(ICD-10: I71.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及2003年JNC7相关指南。
1.临床表现:(1)突发的持续剧烈疼痛,呈刀割或者撕裂样,向前胸和背部放射,亦可以延伸至腹部、腰部、下肢和颈部。
(2)有夹层累及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辅助检查:(1)MRA、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证实主动脉夹层。
(2)多数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及2003年JNC7相关指南。
处理原则:本临床路径主要针对主动脉夹层的高血压危象内科治疗部分。
一旦确诊本病,应当立即开始内科处理。
根据影像学结果,对患者DebakeyⅠ型和Ⅱ型夹层患者,为防止夹层恶化和破裂,应当尽早外科手术治疗。
对DebakeyⅢ型患者,如病情稳定,不伴有并发症,可选择内科综合治疗。
1.控制疼痛:可选用吗啡、杜冷丁和镇静剂等,镇痛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心率。
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可每6–8小时重复使用一次。
缺点是有可能成瘾。
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
2.尽快控制血压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进行: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
首先选用静脉给药路径,如选用硝普钠加美托洛尔和/或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等,快速(十分钟内)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许,患者能耐受,逐渐调整剂量,将血压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
稳定后,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压药物,如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ARB、ACEI、利尿剂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71.001主动脉夹层疾病编码。
2. 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3)心电图、床旁胸片、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A或MRA;(4)四肢血压(ABI)。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D-二聚体等。
(七)药物选择。
1.急性期早期用药。
(1)控制疼痛:对持续剧烈的疼痛,可选用吗啡、杜冷丁和镇静剂等,镇痛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心率。
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可每6-8小时重复使用一次。
缺点是有可能成瘾。
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
(2)尽快控制血压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进行: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
首先选用静脉给药路径,如选用硝普钠加美托洛尔和/或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等,快速(10分钟内)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许,患者能耐受,逐渐调整剂量,将血压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
2.急性期症状缓解后用药:症状缓解后,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压药物,如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ARB、ACEI、利尿剂等,继续将血压和心率控制在理想水平。
(八)出院标准。
1.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口服降压药物血压降至100-120/60-80mmHg,心率控制在50-70次/分。
2.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
3.没有急诊或近期进行外科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的指征。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不稳定,夹层进展。
2.合并严重并发症。
3.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二、主动脉夹层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主动脉夹层(ICD-10: I71.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2、忽视防晒致英皮肤癌发病率猛增英国癌症研究会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英国恶性黑色素瘤患病率是40年前的5倍多。
专家认为人们到休假时过度日晒,甚至使用“人工晒黑”仪器以求健康肤色等做法都会增加此类皮肤癌风险。
根据最新数据,目前英国每年新增约1.3万名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而1975年时这一数字仅为1800人。
从患病率上看,如今每万名英国人中有17人罹患此病,40年前的患病率则是万分之三。
恶性黑色素瘤每年在英国造成2000多人死亡,是第五大癌症杀手。
英国癌症研究会认为,这种皮肤癌患病率的增加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日晒较多的旅游胜地休假且不注意防晒,日光浴越发流行以及逐渐兴起的“人工晒黑”等。
该会专家提醒,人们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晒,晒伤本身就是皮肤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受损的标志,这种损伤长期积累就会增加皮肤癌风险。
3、做好防晒远离睾丸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一个增加罹患睾丸癌的基因变异可能深受进化影响,因为它有助于保护那些皮肤白皙的人免受阳光紫外线的伤害。
这一发现可能是为什么白人比黑人对这种类型的癌症更敏感的原因所在。
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睾丸癌是容易治愈的。
英国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家Gareth Bond和同事在研究遗传基因对于罹患癌症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影响时,对p53基因发生了兴趣,这种基因的突变出现在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身上。
这种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对癌细胞起到关键防御作用——这种蛋白在其他许多基因中发挥作用,可以防止许多类型的压力,其中就包括DNA损伤和缺氧。
它也能帮助预防癌症,迫使严重受损的细胞自行消灭。
p53的突变,或在起作用的其他基因上的活动,有效地防止了这一指令被接收,同时又能使受损的细胞继续繁殖,继而形成肿瘤。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突变的产生呢?进化分析显示:这种基因变异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在人类从非洲大陆向北迁移的过程中,这种变异出现在80%的欧洲白种人身上,相比只有24%的非洲人后裔体内发现了这种变异。
或许并非巧合的是,在白人身上睾丸癌的发病几率是黑人男性的4~5倍。
“由于早期从非洲向北迁移的人们,逐渐失去了可以让其在昏暗地带中能够保留更多维生素D的皮肤色素沉积,而恰恰是那些色素沉积能更好地修复紫外线损伤。
”研究人员称。
Bond补充说:“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防止晒伤对于生存下去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一次严重的烧伤可以导致感染的发生,而我们的祖先是没有抗生素可用的。
”4、喝葡萄酒或者吃葡萄可以预防晒伤去海边度假,除了防晒霜,喝点葡萄酒也能保护皮肤免受日晒之苦。
英国新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喝葡萄酒或者吃葡萄可以预防晒伤。
紫外线是皮肤的最大杀手,会引起皮肤老化、晒伤,甚至皮肤癌。
巴塞罗那大学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皮肤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的化学反应——紫外线照射皮肤会激活活性氧,导致DNA氧化,进而激活破坏皮肤细胞的酶。
而存在于葡萄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阻止该化学反应的发生,使皮肤细胞得以存活并免受伤害。
指导该研究项目的巴塞罗纳大学生物化学家玛尔塔卡斯坎特说:“葡萄可以防止晒伤,甚至能预防皮肤癌。
”此前研究显示,葡萄酒有助于抑制老年痴呆和前列腺癌等,而其保护皮肤的功效则是最新发现。
另外,该研究还可启发科学家,探索将植物中提取的多酚化合物用于护肤防晒。
因此专家建议,夏天不妨多吃一些葡萄,或者喝两杯葡萄酒,就能收到不错的防晒效果。
5、须重视癌症患者心理问题癌症患者确诊后一年内,心理问题最严重,患者自杀和因事故而死亡的风险是其他人的约20倍。
研究人员认为在此期间须对癌症患者采取适当关注。
1990年到2010年,研究小组跟踪调查了日本9个府县的约10.3万人,调查开始时这些人为40岁至69岁。
调查期间约有1.1万人被诊断患癌。
研究小组分析发现,在确诊后一年内,癌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是调查人群中非癌症患者的23.9倍,死于事故的风险则是其他人的18.8倍。
但一年以后,这种风险差距就几乎不存在了。
6、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占全球两成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占到全球新增的20%以上,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鼻咽癌这8种癌症死亡人数约占中国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亚太地区癌症新增病例占到全球癌症新增病例的45%,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一半。
肺癌、胃癌和肝癌是亚洲国家最常见的3种癌症。
目前,肺癌是亚洲国家面临的最主要癌症。
不良生活习惯、人口增加和老龄化是引发癌症增加的主导因素。
常见肿瘤危险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例如吸烟、膳食结构、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经济现实的压力导致的癌病毒疫苗缺乏,也成为亚洲国家癌症高发原因之一。
世界抗癌联盟在世界42个国家调查了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这个观点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欧美国家只有13%的人相信此观点的正确性。
可见,中国群众对肿瘤的全方面认识还有待提高。
7、专家提示癌痛治疗越早越好与肿瘤治疗同等重要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最难以忍受的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不仅如此,癌痛还会影响癌症治疗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70%的癌症患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折磨。
然而,关于癌症疼痛的治疗,无论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都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全国疼痛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强调,疼痛会影响癌症治疗效果,治癌同时应治痛。
癌痛是病不应忍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最难以忍受的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
与疼痛打了近30年交道的樊碧发,提起中国患者忍痛的能力,既心疼又无奈。
“很多患者认为,癌痛是正常的,肿瘤治好了自然就不痛了。
所以,他们认为控制肿瘤比控制疼痛重要,只有当疼痛剧烈时才用镇痛药,甚至还有不少患者不愿意接受规范的疼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