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建筑风水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建筑风水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1.1 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

《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

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上述表明, “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

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

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

”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史教授认为,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

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

”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

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 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 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

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 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 年前的水稻田。

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

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

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

”“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摘自《生活时报》。

1.2 风水与易经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

理由如下: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

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风水与易经的关系如何?易经产生以后,人们利用易经的思想对建筑风水进行思考和发展,促进了建筑风水的多样化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如吉凶祸福、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

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如表1:表1 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建筑风水的迷信如何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对建筑风水一些概念的支离破碎分解和理解。

在风水理论中,“地灵人杰”观念格外令人瞩目,它表达了人们寄托于聚居环境的一种美好愿望,正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然而,这种人地关系若被无限制地推演,就可能陷进迷信的泥沼。

如果说“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摘自《青囊海角经•寻龙理气篇》,尚属真理与迷信参半的话,那么,“龙穴端正,富贵天定;前后尖峰,富贵三公;明堂掌心,积玉堆金;明堂倾泻,推败凶绝;四畔山飞,父子东西”(同上),则为迷信思想。

2)敛财效应: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的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方法解释,并用一些如鬼神,还有一些破财、丢官等手段敛财。

譬如:建筑后面的尖石,由于其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感到对人们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就叫出可怕的名字,如箭煞或枪煞等。

实际上,这些非规则的结构“尖石”,按现代的科学的观点,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适合的“紊流”风,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电磁环境污染”,其直接的电磁反射作用对人体是不利的。

3)神秘效应大部分风水师将自己的心得或经验,密而不传,或高价卖出等,造成对风水文化发展的神秘性,和发展的缓慢。

其不能阳光化发展,也带来知识更新步伐的缓慢。

1.3 风水的别称与流派建筑风水渊源流长,有不少流派与别称,主要有堪舆、地理和形法等。

“堪舆”一词释义,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即堪舆是谓“天地之道”。

堪、舆是汉唐时期风水的两个主要派系之一,其宗旨是“法天地,象四时”。

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书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天文与地理对应,即所谓天道、地道,两者相关而有别。

《礼记•月令》中说:“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在天道与地道之间又增加了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把“地理”作为“风水”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活动的两个主要内容,也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天文学与地理学的根源。

流传于社会的风水学流派主要有峦头派和理气派,又分别包含其分支:峦头派:形势派、形象派、形法派理气派: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飞星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八卦派、九星飞泊派、奇门派、阳宅三要派、廿四山头派、星宿派、金锁玉关派(走马阴阳)。

2 建筑风水的天地人合一理念的科学基础2.1 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

简单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

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

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

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如图1所示;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如图2所示。

图1 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图2 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示意图2.2 建筑风水的结构决定其性能从结构决定性能/功能出发,建筑风水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人天地人合一的完整思想,即两大功能:稳定性高的地人合一和天人合一。

2.2.1 建筑风水“地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建筑风水以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格局为特征;单个建筑一般表现出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这种建筑风格更多地考虑了自然环境(地)对人的影响。

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征,也是现代建筑所应考虑的。

图3为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体现子午对称,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水特点。

图3 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建筑风水体现了现代科学中的有关原理:1)建筑结构体现了物理学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风水要求建在平地,而不是山顶和斜坡上,具有较低的动能和势能;建筑不能建在变形地质上等,其弹性能低;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结构特点,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形成对风的阻挡作用,风水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受到的风力冲击也较小;建筑风水忌讳水或风的直冲或反弓,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2)山清水秀与水抱,体现了有利用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循环观风力如何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对建筑物做理想化处理,即只考虑建筑物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变形的刚体。

为了对比一般考虑建筑在同样的平面上转动,主要考虑在风力作用下转动。

在同样楼层高度条件下,考虑转动动能。

在房屋的转动过程中,转动惯量J越大,越稳定。

图4 矩形平板、轴转过中心且垂直板面和实心圆薄板、轴转沿直径的转动示意图从抗风冲击的转动惯量看,单个建筑中方形结构和圆结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所以稳定性高,但圆形结构很少见,方形结构非常符合我国四平八稳的传统习惯而大加推崇。

建筑群整体呈四方形或长方形,并对称轴分布,其能量较低。

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也很少见。

大多建筑物的后面有靠山,它们互为依托,形成一个稳定整体。

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

其中,B为迎风面边长;D为顺风面边长, 风向与矩形平面的一边保持垂直,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方向的平均层风力系数分别记为CD (z ) , CL (z ) 和CM (z ) , 脉动值分别记为C′D(z ) , C′L (z ) 和C′M (z ) , 计算结果表明长宽D/B比在1-2之间,具有较佳的抗风冲击性。

(高层建筑层风力特性实验研究,振动工程学报,2003,16(4):409-414)模拟结果如图5。

图5 正方形建筑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曲线从以上的分析,很容易理解古人的以下两个结论:1)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

按现在的解释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

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

地势宜平古人认为,地势平坦的房屋较为平稳,而斜坡则颇多凶险。

按现代的观点,斜坡上的东西总有向下运动或变形的势能。

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潜影响。

现在的楼盘建筑如果建在地基流变性有差异的地形或存在潜在流变性的地形,也是不稳定的。

2.2.2 建筑布局,以气为先气以流动为特征,人或仪器可以感受到的气主要有:1)人体必需之气:空气(O2、CO2、H2O、N2等),水以及水气(直接水与植物之水)。

与建筑生态学相关,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山青水秀且水环抱的特点,用现代的话说,具有一定的负离子、及适宜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需要非常有利;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