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
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
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
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
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
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己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
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
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
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
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晢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
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
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
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
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
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B.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C.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来源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D.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B.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C.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晢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D.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研究,兼收并蓄,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神江乙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
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
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
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啊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
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
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乏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置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
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给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那晚上,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在猛。
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
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齐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者人家心怀不满。
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用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给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紙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
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
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
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爱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5.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