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一、名词解释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亦称溶质势(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的部分移动,阻力小、速度快。

共质体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率慢。

根压: 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二、缩写符号翻译Mpa:兆帕斯卡 WUE:水分利用效率;ψw:细胞水势ψp:压力势;ψs:溶质势三、填空题1、一个典型细胞的水势等于ψs+ψp+ψm+ψg ;具有液泡的细胞的水势等于ψs+ψp ;干种子细胞的水势等于ψm 。

2、形成液泡后,细胞主要靠渗透性吸水。

风干种子的萌发吸水主要靠吸胀作用。

3、在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水势等于渗透势,压力势等于 0 。

4、相邻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

5、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吐水和伤流。

6、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角质蒸腾和气孔蒸腾。

7、常用的蒸腾作用的指标有蒸腾速率、蒸腾比率和水分利用率。

四、选择题1、一般而言,进入冬季越冬作物组织内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 B )。

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规律。

2、有一个充分为水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10倍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 B )A、变大;B、变小;C、不变;D、可能变小,也可能不变。

3、已形成液泡的植物细胞吸水靠( B)。

A、吸涨作用;B、渗透作用;C、代谢作用;D、扩散作用。

4、已形成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通常省略不计,其原因是:( C )。

A、初质势很低;B、衬质势不存在;C、衬质势很高,绝对值很小;D、衬质势很低,绝对值很小。

5、将一个细胞放入与其渗透势相等的外界溶液中,则细胞( D )。

A、吸水;B、失水;C、既不吸水也不失水;D、既可能失水也可能保持平衡。

6、保卫细胞的水势变化与下列有机物质有关( C )。

A、丙酮酸;B、脂肪酸;C、苹果酸;D、草酸乙酸。

7、土壤通气不良使根系吸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AD )。

A、缺乏氧气;B、水分不足;C、水分太多;D、CO2浓度过高。

8、植物体内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有 ( B )。

A、大气温度;B、蒸腾拉力;C、水柱张力;D、根压。

9、植物的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 A )。

A、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B、需水量最多的时期;C、需水终止期;D、生长最快的时期。

五、问答题1.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mol·L-1的蔗糖溶液中,该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及细胞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答:在纯水中,各项指标都增大;在蔗糖中,各项指标都降低。

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2.1)进入根部导管有三种途径:答:(①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②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形成一个细胞质③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这三条途径共同作用,使根部吸收水分。

)运输到叶片的方式:蒸腾拉力是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使水分在茎内上升到达叶片,导管的水分2(必须形成连续的水柱。

造成的原因是:水分子的内聚力很大,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从而使水分不断上升根系吸水的动力是什么?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根系吸水的?3. 答:根系吸水的动力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系吸水缓慢。

①土壤中可用水量:土壤中可用水分含量降低时,土壤溶液与根部细胞间的水势差减小,②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通气状况不好,土壤缺氧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使根系细胞呼吸速率下降,引起根系吸水困难。

③土壤温度:低温不利于根系吸水,因为低温下细胞原生质黏度增加,水分扩散阻力加大;同时根呼吸速率下降,影响根压产生,主动吸水减弱。

高温也不利于根系吸水,土温过高加速根的老化进程,根细胞中的各种酶蛋白高温变形失活。

还会造成根④土壤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水势降低,当土壤溶液水势与根部细胞的水势时,系失水。

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4.。

答:①保卫细胞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 ②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

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跨过生物膜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顺电化学梯度向下进行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离子(或溶质 )跨过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逆电化学梯度向上进行运输的方式。

主动运输:离子(或溶质转运蛋白: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中由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结合,两者结合的同时,又与质膜内侧的分子或离子(如Na反向运输器:指运输器与质膜外侧的H 朝相反方向运输。

离子泵:受外能驱动的可逆性ATP 酶,实际上是膜载体蛋白。

硝酸盐代谢还原:二、缩写符号翻译NiR:亚硝酸还原酶; NR:硝酸还原酶; GS:谷氨酰胺合成酶;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三、填空题1、硝酸还原酶的三个辅基分别是 FAD 、 Cytb557 和 Mo 。

2、离子跨膜转移是由膜两侧的化学势梯度和电势梯度共同决定的。

3、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作用。

4、关于离子主动吸收有载体存在的证据有竞争效应和饱和效应。

5、诊断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方法有化学分析诊断法、加入诊断法和病症诊断法。

6、华北地区果树的小叶病是因为缺 Zn 元素的缘故。

7、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嫩叶上。

8、根系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通过土壤溶液获得,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交换而获得和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难溶盐而获得。

9、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过程是由硝酸还原酶酶催化的,在叶肉细胞中该酶位于细胞质基质。

10、将亚硝酸盐还原成氨的过程是由亚硝酸还原酶酶催化的,在叶肉细胞中该酶位于叶绿体内。

11、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四、选择题1、高等植物的老叶先出现缺绿症,可能是缺乏( B )。

A、锰;B、氮;C、钙;D、硫。

2、植物根部吸收离子较活跃区域是( C )。

A、分生区;B、伸长区;C、根毛区;D、根冠。

3、影响植物根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离子最重要的因素是( B )。

A、土壤溶液pH值;B、土壤氧气分压;C、土壤盐含量;D、土壤微生物。

4、番茄吸收钙和镁的速率比吸水速率快,从而使培养液中的钙和镁浓度( B )。

A、升高;B、下降;C、不变;D、先升后降。

5、硝酸还原酶分子中含有( C )。

A、FAD和Mn;B、FMN和Mo;C、FAD和Mo;D、FMN和Mn 。

6、植物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向地上部运输是通过( D )。

A、韧皮部;B、质外体;C、胞间连丝;D、木质部。

7、亚硝酸盐在叶肉细胞中被还原部位是( B )内。

A、细胞质;B、叶绿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

8、光合电子传递体质体蓝素所含的金属元素为( A )。

A、Cu;B、K;C、Co;D、Mn 。

9、在植物体内具有第二信使作用的金属离子是( A )。

A、Ca2+;B、Mg2+ ;C、Mn2+;D、Fe3+。

五、思考题1. 植物细胞通过哪些方式来吸收溶质以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各自的特点有哪些?(一)扩散1.简单扩散:溶质从高浓度的区域跨膜移向浓度较低的邻近区域的物理过程。

2.易化扩散:又称协助扩散,指膜转运蛋白易让溶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二)离子通道:细胞膜中,由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三)载体:跨膜运输的内在蛋白,在跨膜区域不形成明显的孔道结构。

1.单向运输载体:(uniport carrier)能催化分子或离子单方向地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跨质膜运输。

2.同向运输器:(symporter)指运输器与质膜外的H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分子或离子结合,同一方向运输。

3.反向运输器:(antiporter)指运输器与质膜外侧的H结合的同时,又与质膜内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两者朝相反的方向运输。

(四)离子泵:膜内在蛋白,是质膜上的ATP酶,通过活化A TP释放能量推动离子逆化学势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胞饮作用: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五(植物细胞吸收的NO3-,是如何同化为谷氨酰胺、谷氨酸、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的?2.。

一必答:硝酸盐的氮呈高度氧化状态,而蛋白质等细胞组分中的氮呈高度的还原状态,被吸收的NO亚硝酸在亚硝酸须经还原后才能被进一步利用。

硝酸盐首先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亚硝酸,其过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氨。

氨的同化包括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途径。

程:首先,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铵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此过程是在细胞质、根部细胞的质体和叶片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一酮戊为电子供体,谷氨酰胺与d 然后,在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分别以NAD++H+和还原态的Fd 一酮戊二酸二酸结合,形成2分子的谷氨酸,铵也可以和d 结合。

酸脱氢酶存在线 NAD(P)+H+ 最后,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以为氢供体,还原为谷氨酸,谷氨叶绿体、线粒体、乙醛酸体和粒体和叶绿体中。

通过氨同化形成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可以在细胞质、例如,谷氨酸与草酰乙酸结合,在天冬氨过氧化物酶体中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其他氨基酸或酰胺。

酰胺又可以与天冬氨酸结合,在天冬酰胺合成酶的催酸转氨酶的作用下,形成天冬氨酸。

再如,谷氨化下,合成天冬酰胺和谷氨酸。

、试分析植物失绿(发黄)的可能原因。

3 答:水分的缺失。

水分是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矿质元素的缺失。

有些矿质元素是叶绿素合成的元素,有些矿质元素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酶的活化剂,这些元素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出现叶子变黄。

光线过弱时,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分解的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因为缺少叶绿素而使叶色光条件的影响。

变黄。

叶绿素生物合成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酶的参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动,从而影响温度。

叶绿素的合成。

叶片的衰老。

叶片衰老时,叶绿素容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色呈现出黄色。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名词解释原初反应:指光和作用中从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