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名词解释题1.教育目的2.班级授课制3. “六等黜陟法”4.宫廷学校5.品体智力6.迁移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简述孔子的教师观3.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论述题分析评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借鉴意义3.论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4.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的内容及其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目的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 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

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班级授课制答:班级授课制是指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缓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缺点是: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 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②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 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③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④实践性不强, 学生动手机会少等。

3. “六等黜陟法”答:“六等黜陟法”是指清朝的地方官学中实行的严格的管理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 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

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4.宫延学校答:宫廷学校是一种由世俗封建主倡导的,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即位后, 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宫廷学校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宫延学校的学习料目主要是“七艺”及拉丁语和希腊语等科目, 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教师按教学目的编写问答式的教材, 让学生背诵。

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5.品体智力答:晶体智力是指将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

6.迁移答:迁移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两种, 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 称为正迁移; 一种是能起消极干扰作用的, 称为负迁移。

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

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 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 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教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 尽量减少负迁移二、简答题1.简述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答: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①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③教育过程是复杂的④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 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人”。

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①教师的劳动对象一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4)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点(1)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不断进步(2) 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3)诲人不倦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

教师以教为业, 也以教为乐, 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4)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

他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 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他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也具有普遍意义。

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他对学生寄予厚望, 与学生休戚与共, 同时也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投,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 经常与学生进行学问切磋3, 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①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

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同时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②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经受命运打击而仍然能愉快生活的人。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③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a.要正确看待儿童, 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 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 让儿童遵循自然第一,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第二,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注重几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 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任务a.婴儿期的教育 (0~2岁): 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b.儿童期的教育 (2-12岁): 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维续发展身体e.青年期的教育 (12~15岁): 在学习知识的问题上, 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在智育的方法上, 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 反对书本; 卢棱还认为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d.青春期的教育 (15~20岁):这一时期要培养青少年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均已发育成熟,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自然知识, 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 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 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2) 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评价①意义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尖锐批判的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也因此成为发展心理学之父。

②局限性自然教育理论的局限性包括: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他完全否定了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等总而言之,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答:操作技能学习的一个特征是分阶段进行的,处于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的个体,其操作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

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 并从教学实际出发,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这一阶段要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

定向映像包括两方面(1) 操作定向①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②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 而在模仿。

(2) 操作模仿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 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

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3) 操作整合下基础。

操作整合就是把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 将各动作成分整合成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

(4) 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操作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质中建立了动力定型, 即大脑皮质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中的个重要阶段,也是由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各种技术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操作熟练为基础的。

三、论述题1.分析论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答: 根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和社会本位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价值观, 具体分析如下(1)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以卢梭、福禄贝尔、装斯泰洛齐等为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