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稼轩词与漱玉词
到了北宋 ,苏轼虽以清旷豪雄之作 “ , 新天下 耳目”,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词为艳科的格局 。其 门人李 《品令》便说 “ : 唱歌须是 ,玉人檀口 ,皓齿 冰肤 。意传心事 ,语娇声颤 ,字如贯珠 。”李清照是 一位女词人 ,她不可能摆脱天生的性别局限 ,也不 可能完全冲破词的柔婉质素 。因此 ,与她同时而 稍后的王灼便说她“若本朝妇人 ,当推词采第一 。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轻巧尖新 ,姿态百 出”② 。试读其《如 梦 令 》“昨 夜 雨 疏 风 骤 ”、 《醉 花 阴》 “薄雾浓云 愁 永 昼”、 《减 字 木 兰 花》“卖 花 担 上”《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更梳”和《凤凰台上忆 吹箫》③诸什 ,那种轻巧尖新的阴柔之美 ,皆跃然 纸上 ,表现出清妍绝俗的“妮子态”。
① 《 翁诗评》,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 ② 岳珍《碧鸡漫志校正》,成都 :巴蜀书社 ,2000 年版 ,卷二 ,第 42 页 。 ③ 本文所引李清照词 ,皆据拙著《李清照集笺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 ,2002 年版 。 ④ 李清照生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1156) ,相差 55 岁 。 ⑤ 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稼轩词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9 年版 ,第 175 页 。 ⑥ 《白雨斋词话》,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卷一 ,第 23 页 。 ⑦ 本文所引辛弃疾词皆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 ⑧ 《本事词》《,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2341 页 。 ⑨ 《词话丛书》本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630 页 。
二 、“易安体”
词史上 ,凡是开宗立派的大词人 ,周围皆有一 个作家群 。作为豪放之首 、婉约之宗的辛 、李 ,自 然也是如此 。辛的周围有陈亮 、刘过 ; 李的后继 , 女性有朱淑真 、叶小鸾 、徐灿 ; 男性有辛弃疾 、侯
、纳兰性德和王士 。由于他们在词坛上独树 一帜 ,各领风骚 ,他们的词作 ,也分别被人称做“易
第 42 卷 第 4 期 2005 年 7 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2 , No. 4 Jul. 2005
读稼轩词与漱玉词
徐培均
一般认为 ,辛弃疾《稼轩词》属豪放派 ,李清照 《漱玉词》属婉约派 。今读二人之词 ,颇觉有异有
宝钗 分 , 桃 叶 渡 。烟 柳 暗 南 浦 。怕 上 层 楼 ,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 ,都无人管 ;倩 谁唤 , 流 莺 声 住 。 鬓 边 觑 。试 把 花 卜 归 期 ,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 ,呜咽梦中语 。是 他春带愁来 ,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
据清叶申芗云载 “ : 吕婆者 ,吕正己之室 。正 己尝为京漕 ,有女事稼轩 ,以微事触其怒 ,因遣去 。 辛后悔而念之 ,为赋《祝英台近》云 。”⑧原来吕正 己的女儿曾事稼轩 ,因微事引起他的恼怒而被遣 。 稼轩毕竟是至情至性之人 ,事后还写了这首词抒 发怀念之情 。词意悱恻怊怅 ,情致缠绵凄惋 ,令人 不能卒读 。特别是换头三句 ,通过女主人公“试把 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的生活细节 ,深刻反映了 妻子盼夫早归的迫切心情 ,细微而又真切 ,栩栩然 如在目前 。词中所写 ,是道道地地的“妮子态”,故 清人沈谦《填词杂说》云 :“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 工 ,至‘宝钗分 ,桃叶渡’一曲 ,昵狎温柔 ,魂销意 尽 ,才人伎俩 ,真不可测 !”⑨“昵狎温柔”就是“妮 子态”的同义语 。
这两首词思想内容不同 。易安此词 ,据我考 证 ,系写宋徽宗崇宁三年至五年 (1104 - 1106) 期 间风云变幻 、阴晴不定的政局 ① ; 而稼轩此词 ,据 梁启超考证 “ , 此告归未得请时作也 ———发端云 : ‘好雨当春 ,要趁归耕 ,况而今已是清明 。’直出本 意 ,文义甚明 。”②但二者艺术手法却极为相似 : 一 是用自然界现象比喻政界的动荡不定 ,李词云“云 阶月色 ,关锁千重”,写北宋灭亡 ,金兵南侵 ,中国 大地 ,兵连祸结 ,关隘重重 ;稼轩词云“小窗坐地 , 侧听檐声 。恨夜来风 ,夜来月 ,夜来云”,则“谓受 谗谤迫扰 ,不能堪忍也”。③二是全词句式 、结构 , 虽皆依定格 ,但辛词神韵 ,酷似易安 。易安“星桥 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清婉高华 ,隽 永有味 ;稼轩“花絮飘零 ,莺燕叮咛 ,怕妨侬湖上闲 行”,亦婉媚娴雅 ,颇耐咀嚼 。三是语言风格 ,皆如 上文所云 “ : 以俗为雅 ,以故为新”“ , 以浅俗之语 , 发清新之思”,特别是辛词歇拍“放霎时阴 ,霎时 雨 ,霎时晴”,与李词歇拍“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 风”,两者皆用宋代济南方言 ,而词汇竟然一样 ,不 过在押韵方面略加调整而已 。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 ,风 景怎生图画 ? 青旗卖酒 ,山那畔 、别有人家 。只 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 午醉醒时 ,松 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 却怪白鸥 ,觑着人 、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 ,新来 莫是 ,别有说话 。
此词写作者在宋宁宗淳熙年间罢职闲居上饶 时的心境 。词中一扫雄浑雅健之气 ,更无纤艳婉 丽的辞藻 ;而是以浅近通俗的语言 ,将隐逸之情 、 闲适之趣 ,娓娓道来 ,如叙家常 。这种题材 、这类 心态 ,在易安词中甚为罕见 。那么 , 何以称之曰 “易安体 ,要于情韵”? 可见稼轩所说的“易安体”, 要而言之 ,在于语言风格 ,以及由语言所体现出来 的神韵风味 。这就是“皆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 思”②; 或“以易为险 , 以故为 新”③。邓 广 铭 先 生 《稼轩词编年笺注》在注释上引《丑奴儿》一词时 , 虽未直接解释“易安体”以及稼轩如何效之 ,但他 说 “ : 清照工诗文 ,尤以词擅名 。其所作词 ,善于将 寻常的语言 ,随手拈来 ,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 ,意境 清新 ,卓然为宋代一大家 。”④ 这些话实已触及了 “易安体”。根据以上论述 ,我认为“易安体”便是 用浅俗而入律的语言 ,自然而真切地表现清新的 意境 。其中或有近似唐 、施两先生之说 ,但似乎稍 为简括一些 。
以上稼轩“效易安体”之作 ,用的是不同的调 名 ,比较起来稍有不便 。下面再用同一调名来比 较辛 、李之词的共同特色 ,以见“易安体”为何物 。 李有《行香子》云 :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 云阶月色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
① 《蒿庵论词》《, 词话丛书》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3592 页 。 ② 清彭孙 《金粟词话》《, 词话丛书》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第 721 页 。 ③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第 851 页 。 ④ 《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139 页 。
安体”或“稼轩体”。 何谓“易安体”? 近年唐玲玲 、施议对两先生
曾有专文论及 。概括地说 ,其主要特征是 :高雅典 重与浅俗清新的统一 ,尚故实与主情致的统一 ,铺 叙浑成与含蓄婉转的统一 。现在不妨就词论词 , 阐明“易安体”的本质特征 。先举稼轩《丑奴儿·博 山道中效易安体》为例 ,其词云 :
为什么稼轩能用刚性词调写女性柔情 ,这似 乎有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有些词调既可写哀婉之 情 ,又可写豪纵之意 ,如东坡先写《江城子·乙卯正 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前妻王弗 ,后又用此调写 密州出猎 ;前者哀婉 ,后者豪纵 。稼轩的《满江红》 则与东坡悼念王弗的《江城子》相似 。另一种情况 则是他以摧刚为柔的方法改变了词性 。首先在字 面上避免慷慨激愤 ,而渗透凄婉绮艳之情 ;其次则 是用女性感情软化调性 ,诚如清人冯煦所云 “ : 而 《摸鱼儿》《 、西河》《 、祝英台近》诸作 ,摧刚为柔 ,缠 绵悱恻 ,尤与粗犷一派 ,判若秦越”①。所谓“摧刚 为柔”,实即炼字炼句之意 ,古有生字炼之使熟 、俗 字炼之使雅的说法 。如此 ,则刚性词亦可经过锤 炼 ,使它变为柔婉 。稼轩本人也说过“摧刚为柔” 的话 ,可见他是有意识地用《满江红》这样的刚性 词调写女性柔情的 。
国的诗学传统的 ,也是最能体现词之“幽约怨悱 , 低徊要眇”的特征的 。稼轩由于对中国诗学传统 有深刻的了解 ,因此也极易掌握易安体 。此词虽 不标明“效李易安体”,却较已标之《丑奴儿》更似 易安体 。
稼轩词 中 全 首 效“易 安 体 ”者 先 举 以 上 这 两 首 。有的全首不似 ,而个别句子的风格似之 。如 《西江月》“ :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 粉蝶 儿》“ : 昨日春如 ,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 ,不教花 瘦”《 ; 汉宫春. 立春日》“ : 却笑东风从此 ,便熏梅染 柳 ,更没些闲”《 ; 鹧鸪天》“ : 更把梅花比那人”《 ; 唐 河传》“ : 那边 ,柳绵 ,飞上天 。”有的是承传或化用 易安词句 ,如《西江月》:“一川落日 金”《 ; 兰陵 王》“ : 怅 日 暮 云 合 , 佳 人 何 处”, 化 用 易 安《永 遇 乐》“ : 落日 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又《水调歌 头·和杨济翁》“ : 过眼溪山 ,怪却似 ,旧时相识”,与 易安《声声慢》“ : 雁过也 ,正伤心 ,却似旧时相识”, 同一机杼 。明代杨慎《词品》更指出 “ : 辛稼轩‘泛 菊杯深 ,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 ,吹梅笛 怨’也 ,然稼轩改数位更工 。不妨袭用 ,不然 ,岂盗 狐白裘手耶 。”⑥文学史上 , 继承与创造是相辅相 成的 ,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 ,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 , 有所增益 ,有所深化 ,这是文学发展的需要 。这样 才能把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
相对于易安而言 ,稼轩乃后起之秀 。④但稼轩 多接踵东坡 ,所作多豪放词 。明末以整理词籍著
称的毛晋跋其词曰 “ : 词家争斗纤 ,而稼轩率多 抚时感事之作 ,磊砟英多 ,绝不作妮子态 。”⑤晚清 陈廷焯 也 跟 着 说 :“稼 轩 最 不 工 绮 语 。”⑥二 人 之 见 ,未免过于偏执 。细读《稼轩长短句》⑦ ,所作并 不乏绮艳芊丽 、柔情委婉的“妮子态”。如其《祝英 台近》 “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