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doc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doc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
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曾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大概这就是我看完记录片《大家王选》后对王选同志最直观的印象。

王选,出生于上海。

计算机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纪录片分为两集,围绕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艰苦攻关、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印刷革命历程及王选院士的人生故事展开。

这位方正之士用自己的18年努力,换来了汉字数字化存储的便利与快捷,远远超出了他个人成就的本身意义,更是一种时代的变迁,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又迎来建国70周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人,也是九三学社的社员,王选同志给了我三点启示。

一、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汉字精密竖排系统,在命运的洪流中,王选主席抓住了时
代变迁的那柄木舟,然后驶向了改革的大潮中。

我们都知道,文字是文化的核心,通过汉字来传输信息,来传递中文信息,是电气时代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

然而当时汉字排版要通过捡铅字,工序既繁杂效率低,又会带来伤害严重的职业病。

如何将繁复的汉字笔画存储到计算机中,是当时最现实的要解决的问题。

748工程给了王选一个机会,一次偶然的日本考察,让他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里,计算机照排系统已经广泛应用。

如果当时的王选只是走马观花地看完后没有对比,如果没有国家当时的748工程,如果王选没有选择用高效的高科技手段去改造一个行业,那就没有我们现今便捷高频率的信息交流。

由此联系到自己,我们在面对工作上的一些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关联考量、延伸探索,就很难出现创新的工作举措。

作为一名年轻的社员,不能祈求命运的青睐,而是必须在命运给予的一个个挑战或困难前,抓对机遇,转化为工作当中有利的因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
一个人的成就,绝不是金钱。

改革开放后,各类思潮涌动,赚大钱、赚快钱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信条。

王选主席耐住寂寞,集中精力潜心研究了18年,用数学与参数确立了汉字存储信息的基础,推动了汉字国际化的进程,这正是王选主席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

他用对事业的信仰,完成了常人无法做到的成就。


选曾说:一个应用性研究工作不做到商品,它对社会就没有什么价值。

这是他对工作的一种信仰,秉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心理学上,对于一件困难的事情,大部分人第一反应也许就是我做不到,然而王选主席不是,他的第一反应是在我的努力下,我可以做到。

如果说当下大多数人对于工作有一定的懈怠心理,那王选主席的这种精神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勉励。

一份再普通的工作,也需要对它有信仰、有热情。

我本人长年从事的是文字材料方面的工作,每一次材料的打磨都堪称痛苦,但每一次材料的成型都是收获。

尤其是当一篇流畅受领导青睐的文字材料出现时,也能够满足内心小小的成就感。

诗人歌德也认为,一个有真正才干的人,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感。

靠着这样一种动力,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坚守着,实践着。

三、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看完记录片时,忍不住感慨: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工匠精神,才能把常用的7600个汉字,收纳进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内。

汉字字形的信息量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需求。

上世纪70年代,让汉字自由出入计算机曾一度被认为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王选团队攻坚克难,发扬颠覆性创新精神,研制成功汉字信息
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让我国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光与电的新纪元,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王选团队研制激光照排的过程,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他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许多人自信不足、崇尚引进的困难挑战下,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这种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刻苦踏实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名九三的社员,从王选主席身上,我意识到,人的一生成就和发展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功要靠智力,靠努力,靠毅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人生信条,哪怕在寻常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够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范文
有人说:人生成功与否,不在于能力,而在于选择。

看完纪录片《王选》后,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我从王选的身上不仅仅看到了他在六次选择中的坚定、有主
见,更看到了他的胸怀若谷、意志坚强、艰苦勤奋、积极探索、创新进取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王选生前被称为现代毕生,为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从王选的六次选择中我感悟到,人要有一种精神,要有辨别事物发展的长远目光,更要有恒心和毅力。

把握机会,明智选择,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够创造奇迹,实现最初的梦想。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

的确,即使是现在,选择专业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

而当时十九岁的王选,就在这个重大的抉择上冒了一个险。

在他选择是还是冷门的计算数学,在他毕业时却成了最缺人才的专业。

不论是运气还是他的远见,总之这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获益。

他高瞻远瞩,为国家的发展需要考虑选择了此专业,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在的青年学子来说,选择时一定不要随波逐流。

要根据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清楚明白未来前途的发展,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只有善辨明智,才不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遗憾。

王选的二、三选择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应用。

此后,又他觉得英语密不可分,就每天坚持听BBC英语广播。

这为他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究发展作好了相关的知识积累。

最后终于使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领先美国、日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以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积累。

拓展知识面、肯吃苦,才有发展的可能。

经历过职称考试,发现天天坚持听英语,日复一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在怀揣梦想的基础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王选在病重时,依旧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国家默默付出着。

王选有长远的目光,宽广的胸怀和胆略,更拥有甘为人梯成就他人事业的大度和洒脱。

把自己的位置及时让给年轻人,使年轻人得到锻炼,发挥年轻人的智慧与才能,使中国事业发展走在最前沿不致落伍。

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

他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胸怀与气度正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缺乏的。

王选毕生选择了奉献祖国。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一直高度关注科技创新。

他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

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人生的选择虽然很多,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个。

从王选的抉择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人这一生成就与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需要靠勤奋的努力和长远的目光,要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追求。

与此同时,勤于思考,善于辨别,积极进取才能有正确的选择。

人们常说: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我们之所以没有那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了对理想追求的热情,活在幻想中,甘愿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人!只说空话却缺乏了更多的付出。

做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善于抉择的人。

正是因为他认清了自己,做出了恰当的选择,才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人生的完美乐章。

向王选学习,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