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高阳——居古高河之阳故此得名!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臵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
蔡家口亦改南蔡口。
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
之前,亦称北赵堡。
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
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
清简称煎窝。
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
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
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故名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姓桑的走到这,船搁浅走不了了定居,民俗称船丁后叫团丁 ,又一说该村形状像船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
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
清改为莘桥。
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
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
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
曾分南,北布里。
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
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
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
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
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
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
还是有几分幽默的。
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
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
顺安军是政区建臵,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
宋臵,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
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
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
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
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
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
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
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
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
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
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旧城的土疙瘩,位臵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
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
安州八景之一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
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
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
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
上文均有述。
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
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
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
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
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
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
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
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于留佐上文有述。
晋庄上文有述。
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
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南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
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
谐音归还。
树南男归还。
树北,北归还。
南归还西,西归还。
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
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
因南处,名南龙化。
北为北龙化。
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
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
说的就是无影山。
在旧城。
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
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
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
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
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
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