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思考
在电影《十二怒汉》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都很好地表现出了陪审团制度在美国法庭审理中的重要性。
在美国法庭审理大的刑事案件中,都有陪审团参与,其成员人数一般情况下为12人,特殊情况下为6-12人。
法官只负责量刑与组织庭审,而将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裁定权交给陪审团来决定。
也就是说陪审团只负责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单从陪审团这一制度而言,我认为是非常好地的制度,最突出地方是可以很好地让普通民众参与庭审活动中,审判不是法官等精英阶层地事,这可以很好地鼓励民众关注法律,也可以很好的树立法律地权威,这对于我国当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陪审团制度可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法官,有效的防止法官的专断和司法的腐败。
陪审团制度,将是否有罪决定权交于陪审团,而将量刑交予法官,这体现出一种分工与制约,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将法官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美国并无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不像大陆法系国家设置检察院或者与之类似的机构。
美国虽然也有检察官,但其是由联邦政府或者州政府任命的,职责仅限于提起公诉,在美国对法院的监督主要来自于自身法院系统内部监督,以联邦调查局,即俗称的FBI为辅助监督。
在无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情况下,设置陪审团显得更为重要。
陪审团制度更好的将人的情理寓于庭审中,在审判中,相比法官冷冰冰的将法律条文适于犯罪中,陪审团成员来自于社会大众,他们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更能将社会中存在的情理一面考虑其中,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合法与合情之间的冲突。
12名陪审员是由随机抽选出来的,排除了与当事人可能的接触,他们来自各个行业,从事不同的职业,有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社会精英也有社会底层大众,对一个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看待,也可以站在当事人立场上去思考其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可以使一个问题被全面的审视,可以防止由于法官学识、所处的阶层、社会经验不足、种族不同而产生错误或不合情理的判决。
陪审团制度也很好的体现出民主,12名成员的不同背景,来自不同阶层与不同地域,具有一定代表性,表决以一致通过或多数人同意的原则,表现出大家共同或者多数人的意志。
当然任何制度都是不完美的,陪审团制度同样如此。
该制度是否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还是看选出来的陪审员本身的素质。
选择什么样的人最为陪审员,是有一定地甄别还是毫无限制的随意选择,选择正直负有责任心的人还是只顾自身利益无责任心的人,对一场庭审,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冤假错案也极有可能发生。
在电影《十二怒汉》中,亨利·方达扮演的8号陪审员的形象与杰克·瓦尔登扮演的7号陪审员的形象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会议刚开始,一种烦躁、不耐烦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会议室,多数人认为这个案件没必要讨论下去,7号陪审员更是表现出想早点离开这里去看一场球赛的心态,而对于会议讨论的案情漠不开心,数次表达出自己对讨论延长的不满,在毫无思索的情况下,便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
没有表现出责任心与对生命的尊重。
会议在方达扮演的8号陪审员的坚持下,从细节处发现证据存在的漏洞,合理的质疑,让大家认为已毫无悬念的有罪裁定变得不那么牢固,并由此唤起大家对案情事实的重新思考,之后更多的证据漏洞被人们指出,在无合理的反驳情况下,根据疑罪从无的精神,作出无罪判决。
在12名陪审员中,既有客观公正的中学体育老师、也有沉稳而冷静的股票分析师、有自顾享乐的推销员、也有漠不关心的广告设计师、有持有阶级偏见的老人、也有坚持正义而且勇敢的中年人等等,他们组成了一个小社会,用不同的态度去评价案件,表达观点。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中,黑人青年不是死于法律的正义的判决,而是死于人性黑暗的一面,这些陪审员由白人组成,他们怀有种族偏见,不顾事实,只顾坚守那份白人的优越感,他们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公平正义,以及祖先们曾经捍卫的人权精神。
在一个自诩为民主法治的社会中,这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
对陪审员的选择,应当持慎重的原则,在坚持广泛性、无差别、平等被选择机会的同时,应该考虑的他们平日的表现,应该选择那些有担当、有责任、负有正义感、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这就可以克服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