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闭坑地质报告

闭坑地质报告

****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煤业2015年12月16日****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单位:**煤业编写人:***审核:***矿长:***提交报告单位:**煤业地测部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 (1)(一)矿山交通位置 (1)(二)自然地理 (4)(三)区域构造位置 (11)第二节矿山地质勘查 (5)(一)矿山地质勘查工作 (5)第三节矿山设计 (13)设计内容简述 (13)第四节闭坑原因 (16)第二章矿区地质 (16)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16)(一)区域地质 (16)(二)区域构造 (17)第二节矿井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21)(一)煤层地质特征 (21)(二)地质构造特征 (25)第三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27)(一)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27)(二)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50)(三)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51)(四)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51)(五)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57)第四节生产中资源量的变化情况 (58)(一)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58)(二)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问题 (62)第三章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62)第一节设计开采的资源/储量、开拓方式、开拓系统、开采方法 (62)第二节资源储量情况 (64)第三节建矿至今矿井历年累计动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 (64)第四节对损失资源储量进行分析说明,包括损失量构成、损失原因分析等 (64)第五节煤矿关闭后剩余资源储量说明 (64)第六节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情况 (66)第四章探采对比 (67)(一)地质因素探采对比 (67)(二)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68)(三)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69)(四)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69)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估 (70)第一节采区地质环境变化 (70)第二节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 (70)第三节废弃物堆放情况及处理 (71)第六章结语 (71)第一节社会经济效益 (71)第二节闭坑资源及储量核销情况 (72)第七章附图 (7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一)矿山交通位置1井田位置井田位于**市**区**乡**村附近,为**区与**区交界处,行政区划属**区**乡及**区**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82°10′30″~182°11′35″北纬89°24′45″~89°26′30″井田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82°29′33″,北纬89°25′38″。

2 范围2014年10月17日**省国土资源工业厅为该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批准井田内开采4-11号煤层,生产规模90万t/a,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批准井田面积为,有效期自2014年10月17日至2017年10月17日,共叁年,开采深度:由1240m至860m标高。

井田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5914m,南北宽3135m。

由19个坐标点圈定,详见表1-1。

井田范围坐标点一览表表1-13 交通本井田位于忻州市**区北部***乡**村附近,南直距**区15km,有9km铁路专用线一条,与北同蒲铁路线神头站相接。

矿区向南3km 有公路与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干线相衔接。

南到太原235km,北到大同130km。

详见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地理l、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东麓,地表大面积为黄土覆盖,经长期切割冲蚀,成为低山丘陵区。

纵观井田,以黄土冲沟,梁地貌为主,区内山梁走向近南北向,由于强烈的侵蚀切割,形成多条冲沟,其上游呈“V”字型,下游是“U”字型。

冲沟两侧由于不断的侵蚀形成树枝状的小冲沟。

西部西长梁为**河和三眼河的分水岭,东部火烧梁—上梁为三眼河与马营河的分水岭。

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的火烧梁上,高程为;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的马营河河床,高程为,相对高差达。

2、气象本区属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

七月最热,平均20o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2oC,极端最低温度。

一般日温差在18~25oC。

霜冻期每年9月下旬始至次年4月,个别年份可到5月上旬。

无霜期107-175天。

冻结深度一般在左右,最大达。

湿度,年最小为0,年最大为80%。

年降水量为~mm,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年蒸发量在~之间,一般为,月蒸发量在4月~6月达580mm。

每年有风时间约占全年总时间的70%,平均每年出现40天左右的大风,飓风天有2天左右。

风向多西北,最大风速达 m/s。

风沙日在29天以上,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3、矿井邻近煤矿及小窑情况井田北部与***忻州新荣区**窑煤矿有限公司、***忻州新荣区龙矿**煤业有限公司相邻,西部与***煤业有限公司相望不相接。

详见各煤矿相关位置图(图1-2-2)。

(三)所处区域构造位置井田位于宁武向斜北端之东翼。

区内构造主要受**河向斜及本区南部**沟断层控制,总体为一岩层走向大致为北西向,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发育有二组缓波短轴褶曲,倾角一般在5°~14°之间。

第二节矿山地质勘查(一)矿山地质勘查工作井田位于宁武煤田**矿区东南部,**扩大精查区内,以往进行过的地质工作主要有:(1)1957年115队在大同南部煤田进行了普查勘探,同年底提交了普查勘探报告。

该次在本井田内施工有普31号孔,该钻孔综合评级合格,本次利用其成果。

(2)1958年2月—7月,**省冶金厅562队,在**矿外围进行过普查勘探,填绘1:5千地质图,提交了普查报告。

此报告对煤层露头控制不严,构造形态出入较大。

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二个(CK1、CK2),钻孔综合评级合格,本次利用其成果。

(3)1979年**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在本区共施工钻孔18个,网度1000×750m,面积,总共进尺。

1979年**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为该矿编写了《**省***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书》,该报告质量较高,由煤田地质公司1979年12月27日审查,批准决议书第7908号。

提交储量B+C级万t。

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及周边施工12个钻孔,各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钻探质量乙级6个,丙级6个;测井质量甲级1个,乙级8个,丙级3个;综合质量乙级6个,丙级6个,本次利用其成果。

(4)1981年**省115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内施工了2个钻孔(T65、T66),钻孔均进行了测井,总共进尺。

钻探质量甲级1个,乙级1个;测井质量甲级2个;综合质量甲级1个,乙级1个。

(5)2006年2月由**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在本井田内西北部进行了面积为的三维地震勘探,布置了7条地震剖面线,查明了区内4、9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和埋藏深度,构造总体为向西南倾伏的单斜构造,新发现次级褶曲3条,查出区内断层12条、陷落柱6个,于2006年6月提交了《**省忻州市**区**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该报告质量较高。

1、本次储量核实工作状况(1)资源/储量估算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参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为井田可采的4(4-1)、4-2、8、9(9-1)、9-2、11号可采煤层,估算范围以最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为准,估算面积为中的赋煤可采区;估算垂深(标高)按采矿许可证批采标高1240m至860m进行。

2)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井田内参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各可采煤层煤类均为气煤,属炼焦用煤。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要求,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为:煤层厚度:;最高灰分(Ad):40%;最高硫分(St,d):3%;井田内批采的4(4-1)、4-2、8、9(9-1)、9-2、11煤层均符合上述各项指标。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

3)煤炭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原则煤炭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原则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类型;4(4-1)、4-2、9(9-1)、9-2、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8号煤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结合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具体情况,本次资源/储量作如下圈定:4(4-1)、4-2、9(9-1)、9-2、11号煤层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1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2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上述圈定的(111b)、(122b)类范围内,在风氧化带、最低可采边界线、古空区内侧、断层两侧留50m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其余块段均圈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8号煤层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5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1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上述圈定的(111b)、(122b)类范围内,在风氧化带、最低可采边界线、古空区内侧、断层两侧留50m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其余块段均圈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资源/储量块段划分的原则各可采煤层划分资源/储量估算块段时,一般以勘探剖面线、各类构造线、相邻钻孔连线、煤层底板等高线、保安煤柱线、采(古)空区边界线等就近圈定,并按此圈定原则和资源/储量类别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编辑资源/储量块段号码。

4)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井田地层平缓,倾角小于15°,故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采用水平投影面积与钻孔伪厚度计算,其估算公式为:Q=S·M·D/10000式中:Q—资源/储量(万t)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M—块段估算厚度平均值(m)D—煤层视密度(t/m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a)估算厚度依据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规定,以剔除m以上夹矸后各煤分层厚度之和作为该工程点煤层的估算厚度;小于夹矸与煤层合并计算估算厚度;以块段内及相邻块段临近工程点的煤层估算厚度之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块段之资源/储量估算厚度;块段内无工程见煤点时,采用邻近块段估算厚度;复煤层其夹矸厚度不稳定且无法对比时,各煤分层相加之和作为估算厚度;当煤层夹矸厚度稳定且可对比时:大于最低可采厚度时,上、下煤分层(大于最低可采厚度)分别按独立煤层估算资源/储量;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各大于夹矸厚度的煤分层相加作为估算厚度;煤层顶底小于夹矸厚度的薄煤分层剔除。

b)估算面积各块段水平面积均使用MAPGIS软件求面积法直接读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