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服装及服饰产品理化性能检验的取样方法、测试设备、测试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服装及服饰产品的理化性能技术指标的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2910 纺织品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GB/T 2911 纺织品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GB/T 2912.1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 3917.1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1部分:撕破强力的测定冲击摆锤法GB/T 3917.2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舌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GB/T 3917.3 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GB/T 3921.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GB/T 392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GB/T 3922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GB/T 5453 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GB/T 5455 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 571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洗色牢度GB/T 57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洗色牢度GB/T 6152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GB/T 7573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GB/T 8427 纺织品耐光色牢度试验方法:氙弧GB/T 8629 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GB/T 11048 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GB/T 12704 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透湿杯法GB/T 14644 纺织品燃烧性能45°方向燃烧速率测定GB/T 17592.1 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17593 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8886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FZ/T 01026 纺织品四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FZ/T 0105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3 色牢度的测试3.1 取样在成品未覆粘合衬部位(包含所有色泽和花型)截取尺寸为40mm×100mm的试样若干,并与规定的贴衬织物制成试验用组合试样。
3.2 测试设备3.2.1 耐洗色牢度测试设备皂洗色牢度机:温度控制范围为室温~90°C可调;时间控制范围为0~30分钟;旋转轴杆带动容器转动速度为40转/分钟;容器容量为550ml±50ml。
标准光源箱:D65光源;A光源;F光源;UV辐射光源。
3.2.2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设备耐摩擦色牢度仪:摩擦头压力为9N;往复次数为10次;行程100 mm曲柄回转次数为60次/分钟。
标准光源箱:D65光源;A光源;F光源;UV辐射光源。
3.2.3 耐汗渍色牢度测试设备耐汗渍色牢度仪:由重锤、弹簧压架和夹板(树脂板)组成。
重锤重量为5 kg,底面积为115 mm × 60mm。
标准光源箱:D65光源;A光源;F光源;UV辐射光源。
恒温箱:保温37°C±2°C,无通风装置。
3.2.4 耐人造光色牢度测试设备耐日晒色牢度仪:光源(氙弧灯);遮光片(器);遮热片(器);遮盖物;空冷或水冷装置。
标准光源箱:D65光源;A光源;F光源;UV辐射光源。
3.2.5 耐唾液色牢度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按规定。
3.2.6 耐干洗色牢度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按规定。
耐腐蚀的不锈钢圆片直径为30 mm±2 mm;厚度为3 mm±0.5 mm;质量为20g±2g,且光洁无毛边。
3.2.7 耐水色牢度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按规定。
3.3 测试方法3.3.1 成品耐洗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3921.1、GB/T 3921.3规定。
3.3.2 成品耐摩擦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3920规定。
3.3.3 成品耐汗渍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3922规定。
3.3.4 成品耐人造光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8427规定。
3.3.5 成品耐唾液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18886规定。
3.3.6 成品耐干洗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5711规定。
3.3.7 成品耐水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按GB/T 5713规定。
4 服装经洗涤后尺寸变化率及洗涤后外观评定4.1 干洗后尺寸变化率及洗涤后外观评定4.1.1 取样在批量中随机抽取成品三件,将其放置于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的试验用温带标准大气压下进行预调湿处理,直至与空气达到平衡为止。
4.1.2 测试设备标准规定用商业干洗机:旋转笼式封闭式机器。
干洗溶液为四氯乙烯或烃类溶剂。
4.1.3 测试方法调湿结束后对成品衣长及胸围分别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测量完毕后将成品与增量陪试织物一起置入规定的干洗试验机中进行洗涤。
洗涤结束后,再将成品置于温带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直至样品与空气达到平衡,再次测量成品衣长及胸围各部位尺寸,并按式(1)计算各部位尺寸变化率。
洗涤后尺寸-洗涤前尺寸尺寸变化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1)洗涤前尺寸最后对洗涤后的成品进行外观评定,目测覆粘合衬部位经洗涤后是否起泡,脱胶,并对照样照对洗涤后的成品进行评级并作记录,并计算其平均值。
注:西服成品干洗前后均不允许有起泡脱胶现象。
4.2水洗尺寸变化率及洗涤后外观评定4.2.1 取样在批量中随机抽取成品三件,将其放置于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的试验用温带标准大气压下进行预调湿处理,直至与空气达到平衡为止。
4.2.2 测试设备标准规定用织物缩水率试验机:温度控制范围室温~99°C,一次进满水时间小于2 min,一次排完水时间小于1 min。
转动动作正常正转:12s±0.1s,停:3s±0.1s;反转:12s±0.1s,停:3s±0.1s。
缓和正转:3s±0.1s,停:12s±0.1s;反转:3s±0.1s,停:12s±0.1s。
4.2.3 测试方法调湿结束后对成品领围,胸围及衣长分别进行测量对照样照各对应缝合部位的起皱程度进行评级并作记录。
测量完毕后将成品与增量陪试织物一起置入规定的织物缩水率试验机中。
按洗涤标识或GB/T 8629标准规定程序进行洗涤。
经悬挂自然晾干后,再置于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的温带标准大气下,直至样品与空气达到平衡。
再次测量成品领围,胸围及衣长,并按式(1)计算各部位尺寸变化率。
最后对洗涤后的成品进行外观评定,目测领子表面是否起泡,并对照样照对各应缝合部位的起皱程度进行评级,并作记录。
注:衬衫覆粘合衬部位水洗前后均不允许有起泡现象。
5 服装耐用性能测试5.1 成品主要缝制部位纰裂程度测试5.1.1 取样在批量中随机抽取成品(衬衫取样三件,西服取样三件,西裤三条),将其放置于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的试验用温带标准大气下进行调湿处理,直至与空气达到平衡为止。
然后分别从成品上裁取50mm×200 mm试样各二块。
西服的取样部位按表1规定。
表1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后背缝后领中向下25cm袖窿缝后袖窿弯处摆缝袖窿处向下10cm衬衫的取样部位按表2规定。
表2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摆缝摆缝长的二分之一出为试样中心袖笼缝后袖笼弯袖底十字后5.0cm为试样中心袖缝袖长二分之一处往上4.0cm为试样中心过肩缝过肩缝三分之一处为试样中心儿童服装,学生服的取样部位按表3规定。
表3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后背缝后领中向下25cm袖窿缝后袖窿弯处摆缝袖窿处向下10cm裤后缝后龙门弧线二分之一为中心下档缝下档缝上三分之一为中心单,夹服装的取样部位按表4规定。
表4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后背缝后领中向下25cm袖窿缝后袖窿弯处摆缝袖窿处向下10cm裤侧缝裤侧缝上三分之一为中心西裤的取样部位按表5规定。
表5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裤后缝后龙门弧线二分之一为中心裤侧缝裤侧缝上三分之一为中心下档缝下档缝上三分之一为中心连衣裙,裙套的取样部位按表6规定。
表6部位名称取样部位规定后背缝后领中向下25cm袖窿缝后袖窿弯处摆缝袖窿处向下10cm裙侧缝,裙后中缝腰头向下20cm5.1.2 测试设备拉力机:量程范围为1N~500N精度为±1N的等速拉力机。
5.1.3 测试方法将拉力机的上、下夹钳间距调节为100 mm,夹钳运行速度调节为50 mm/min ~150 mm/min。
然后,将试样的两端分别夹入拉力机的上、下夹钳,使缝制线与钳口线保持平行且位于两钳口线间二分之一处,试样下端先挂上2N的预加负荷钳,再拧紧下夹钳。
开启拉力机,直至负荷达到120 N±5N(衬衫),100 N±5N(面料),70 N±5N(里料)时停止下夹钳的下降。
在拉力机上垂直量取其接缝脱开的最大距离,按式(2)计算各部位试样的平均值。
s1+s2+s3+s4+s5+s6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式中:S ——接缝脱开的最大距离。
5.2 成品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力测试5.2.1 取样在批量中随机抽取成品一件,将其放置于温度为20°C±2°C,相对温度为65±5%的试验用温带标准大气压下进行调湿处理,直至与空气达到平衡为止。
调湿结束后在成品覆粘合衬部位沿经向裁取25 mm ×200 mm试样五块。
5.2.2 测试设备拉力机:量程范围为1 N ~500N,精度为±1N的等速拉力机。
5.2.3 测试方法在试样的一端用手剥离粘合衬与面料,各剥离点应在同一直线上。
将拉力机上、下夹钳间距调节为100mm,夹钳运行速度调节为100mm/min~150mm/min。
然后,将试样的一端中的面料与粘合衬端分别夹入拉力机的上下夹钳,开启拉力机,测得剥离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