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化则湿化”对湿温病治疗的启示

“气化则湿化”对湿温病治疗的启示

“气化则湿化”对湿温病治疗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温病条辩》中“气化则湿化”的理论,探讨其对于湿温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本文认为湿温病初起,湿在上焦,应治以宣肺化气、祛湿开郁。

湿邪阻滞中焦,当重在运化脾气,宜用升降散之辛开苦降之法,使脾气畅达,水湿自从内化。

而治疗湿阻下焦,关键在于温煦膀胱利其气化,通利小便。

故治疗湿温病,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

【关键词】温病湿温气化则湿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运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可见,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

与此同时,肺、脾、肾三脏分属上、中、下三焦,其位置与三焦相近,故水液代谢及气机的升降出入与以上三脏关系密切。

湿为阴邪,重着黏腻,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常弥漫于三焦,阻滞气机,导致水液运行障碍,则诸病生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由于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故认为宣畅三焦气机,通阳化气以祛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个重要准则。

综观《温病条辨》,处处体现着这一理论思想,为临床治疗湿温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宣肺达表,透热化湿
上焦湿热证候为湿温病初起阶段。

湿热邪气在上焦主要侵袭于肺,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致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障碍,而出现卫外功能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故湿温初起应治以宣肺化气、祛湿开郁为先。

正如徐灵胎所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宣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温病条辨》谓:“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且为气化之先”。

拟用三仁汤,以透解肺卫郁闭之湿邪。

方中杏仁开通肺气;白蔻仁配厚朴辛开苦降,燥湿行气开郁;薏苡仁利水走下。

此三仁合剂共治上、中、下三焦之疾。

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热,竹叶又兼轻清宣透,达热出表。

诸药配伍,共奏宣化湿热之功。

又如《温病条辨》中以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方治疗暑瘵,方中鲜银花、鲜荷叶、鲜扁豆花、鲜竹叶皆轻清芳香之品,可清透肺中热邪,并具化湿之功=加杏仁以利肺气,薏苡仁、滑石性凉而淡渗,可泄在里之湿。

诸药合用,使肺气通利,则湿热得解也。

2 脾升胃降,湿从内化
脾胃为气化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

而水湿之邪常常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液代谢障碍,所以湿热病常见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全身的病变。

由于湿热困阻中焦,使气机不利,脾胃呆滞,升降失司,故治疗湿阻中焦重在运脾气,宜苦辛之药为主,佐以理气行滞、健脾消导之品,辛开苦降,醒脾畅运,使气机畅达,水湿自从内化。

《温病条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故治用一、二、三加减正气散,三方皆为治疗中焦湿重于热之剂,均含藿香梗、厚朴、陈皮、茯苓皮,共奏燥湿、利湿、行气之功。

而三方功用又有差别,一加减正气散主要是治疗湿邪兼夹食滞、郁阻中焦之证,故方中加用杏仁、大
腹皮理气;神曲、麦芽消积;茵陈解郁。

二加减正气散则是治疗湿邪郁阻表里之候,故又加木防己、大豆卷,以祛肌肤经络之湿邪;加通草、薏苡仁,以加强健脾利湿之力。

三加减正气散则重在治疗湿郁中焦,蕴久化热之候,故加用藿香叶轻宣达表,透热外出;加杏仁宣通肺气,加滑石清利湿热,助湿下行而解。

3 淡渗通阳,导邪外解
下焦湿热主要病变部位在肾、膀胱和大、小肠,表现以二便不利为主的证候。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温病条辨》中用茯苓皮汤来治疗湿阻膀胱,小便不通之证,以茯苓皮、猪苓淡渗利湿,生薏苡仁、通草、淡竹叶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而解,并用大腹皮理气燥湿而宣畅气机,使阳气宣畅,水道通调。

可见,使膀胱气化通畅,是治疗湿阻下焦,小便不利之关键。

同样,湿阻大肠所致大便不通者,其治疗亦重在通腑气,行湿滞。

《温病条辨》中用宣清导浊汤治之,用皂荚子燥湿开郁,宣畅气机,并通利关窍,配晚蚕砂化湿浊,畅气机,使腑气得通,大便自畅,而湿浊亦随之而下矣。

吴鞠通云:“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故应“宣肺气,由肺下达膀胱以利湿”。

这是因为小便通利必赖膀胱气化,而膀胱气化又与肺的通气功能息息相关。

石芾南在《医原》中写到:“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故“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淡如薏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

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

故治疗中应主在
恢复肺与膀胱气化之功能,气化则水自能行也。

综上所述,治疗湿温病,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气化得行,则湿方有出路。

而治疗湿温病应视湿邪所在三焦之部位,治疗上各有侧重。

即湿邪在上焦、中焦、下焦时可分别选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

若湿在上焦,则化肺气为先;湿在中焦,则重在运脾气;湿在下焦,则温肾、化膀胱之气为要。

正如吴鞠通所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总之,治湿之妙,功在三焦同调,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应用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