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液体药剂

中药药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液体药剂


第四节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一、溶液剂
• 制法
溶解法
稀释法
化学反应法
复方碘溶液
I2+KI
KI3
二、芳香水剂
• 制法 溶解法 稀释法 • 分散剂
三、露剂
• 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而成。
四、甘油剂
• 外用 • 溶液 • 胶体溶液 • 混悬液
五、醑剂
• 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第五节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 稳定剂 助悬剂——低分子助悬剂,高分子助悬, 皂土类,触变胶
润湿剂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 一、概述 胶体溶液型药剂:分散相质点以直径 1—500nm分散在分散媒中所形成的液 体药剂
• 二、种类 亲水胶体(高分子溶液)
疏水胶体(溶胶)
(一)高分子溶液: 脆性凝胶
• 凝胶 弹性凝胶
• 胶凝 • 触变性 • 触变胶 (二)溶胶:
三、胶体溶液的性质
(一)高分子溶液 带负电
带电性 等电点 带正电
(又称分层)。振摇后,能很快分散均匀。 原因:密度不同;液滴大;外相粘度小; 破裂:分散相液滴合并进而分成油水两相的现象。 原因:过冷过热使乳化剂发生物理变化;加入相反 类型的乳化剂;电解质;微生物。 絮凝:分散相液滴发生可逆的聚集成团的现象。 转相:O/W W/O 原因:乳化剂;两相比例 败坏变质 原因:光、热、空气;微生物
三、乳化剂
胶类如阿拉伯胶,西黄耆胶 天然乳化剂
卵磷脂类如卵磷脂、豆磷脂
• 合成乳化剂 • 固体粉末乳化剂
三、乳浊液的制法
• 干胶法:胶+油——混匀+水——初乳
• 湿胶法:水+胶——胶浆+油——初乳

油:水:胶比例
植物油 4 2 1
挥发油 2 2 1
矿物油 3 2 1
• 新生皂法
• 乳剂添加药物的方法
第七节 混悬液型药剂
一、概述
• 混悬液型药剂: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 于液体分散媒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 系。一般直径0.5—10μm
• 毒性性药物、剂量小不易制成混悬剂
二、影响混悬液稳定性的 因素润湿微粒Fra bibliotek沉降V
2r2(d1d2)g 9η
微粒的电荷与水化 絮凝作用 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现象
浓度与温度
• 昙点 由澄明变为浑浊时转变点的温度称为昙点
• 为什么会起昙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增溶
• 增溶和增溶剂 • 增溶原理 胶团的形状 极性大的物质 中等极性的物质 非极性物质 影响增溶的因素
表面活 性剂
药物
二、助溶
• 助溶剂 • 助溶机理 可溶性络合物 有机分子复合物 可溶性盐
三、制成盐 四、使用潜溶剂
• 现有液体石蜡50g,用吐温-80和司盘80共5g为混合乳化剂制成乳剂1000ml。 已知液体石蜡所需HLB值为10.5,应取 吐温-80和司盘-80各多少克?(吐温80和司盘-80的HLB值分别为15和4.3。)
• 起昙现象 某些含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 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达到某一温度时, 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 分层,冷却后又能恢复澄明。
水化膜 (二)溶胶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亲水性胶体
胶体溶液的水化模 胶体溶液的盐析 陈化现象 带相反电荷胶体溶液的凝聚
疏水胶体
带电荷 电解质 相反电荷 高浓度非电解质使疏水胶体破坏 高分子对溶胶的保护
第六节 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一、概述
• 乳剂: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制成 的非均匀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
• 水包油型(O/W) • 油包水型(W/O)
四、乳浊液的稳定性
• 乳化剂的性与用量:选择能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 张力的乳化剂
• 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0.5%—10% • 分散相的浓度——25%——74%稳定 • 粘度与温度——粘度越大越稳定,过冷过热均不稳
定, 乳化温度50-80℃。贮存温度室温 乳析:放置过程中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称乳析
区别乳剂类型的方法
区别的方法 颜色
皮肤上的感觉 稀释 苏丹Ⅲ 亚甲蓝 导电性
滴在滤纸上
O/w
乳白色 无油腻感 可用水稀释 内相染红色 外相染蓝色
导电 有水印
w/O
浅黄色,发亮 有油腻感
不可用水稀释 外相染红色 内相染蓝色
导电小或不导电 无水印
二、乳剂形成的理论
• 界面张力学说 • 吸附膜层学说 分子定向排列学说 多分子膜学说 固体微粒学说
特点
二、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 胶团或胶束 • 临界胶团浓度
表面活 性剂
药物
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值的计算 HL B711.7logMW Mo
混合表面活性剂LHB值的计算
Hm LB (W a.Ha L )W aB (W W b.H b b L )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