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指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这条大致分布在如图所示Q纬线附近的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Q纬线的纬度数是()
A.20°B.30°
C.40°D.50°
2.318国道沿线很难见到的自然景观是()
A.海滩浴场B.湖光山色
C.大漠孤烟D.险峰飞瀑
解析:1.B 2.C第1题,根据Q纬线沿线的地理事物位置可知其纬度数是30°。

第2题,大漠孤烟常见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而318国道主要经过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因而很难见到此景观。

下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4.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5.有数据表明,青藏地区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影响是() A.使岩石风化速度减慢
B.使地表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C.使冻土期延长
D.短期内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3.D 4.C 5.D第3题,结合图例分布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图中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第4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受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的影响而形成的;山东半岛北部的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多雪带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关。

第5题,积雪日数减少,地表岩石裸露日数增加,会加快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类型受多种因素影响;积雪日数减少,说明气温升高,会使冻土期缩短;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气温上升,短期内会使冰雪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示意图。

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区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解析:6.C7.B第6题,据图可知,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A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错误;③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C正确;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

第7题,据图可知,①②同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A错误;②到③由半干旱过渡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B正确;③到④人口密度都比较大,相差不大,分布不均匀,没有递增的特点,C错误;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带性规律,D错误。

上海的小华利用暑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如下的游览线路图。

据此回答8~9题。

8.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图示地形剖面草图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9.小华沿丙线路到延安旅游时,有时看到景点近在眼前,却要绕道行驶,原因是该地地形特征为()
A.沟壑纵横B.一望无际
C.丘陵广布D.山河相间
解析:8.B9.A第8题,根据地形剖面特征即可判断该地形剖面经过我国的地势三级阶梯,故判断为乙线路。

第9题,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故地貌特征:千沟万壑,从而“有时看到景点近在眼前,却要绕道行驶”。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10~11题。

10.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11.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解析:10.B11.C第10题,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

第11题,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岭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查阅资料时发现夏季甲坡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5 ℃、乙坡降低0.6 ℃,并且气温降低的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材料二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 771.2 m,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山坡有石河,山顶有冰川遗迹。

最近几年高中生兴起研学旅行,西安市高中学校一般把秦岭作为重要的研学旅行基地。

材料三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发布《秦岭生态修复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将对秦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按照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综合治理要求,实施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实现“山青、水净、坡绿”的目的。

(1)说明夏季的气温变化率甲坡小于乙坡的原因。

(2)为保障秦岭研学旅行的安全与质量,老师和学生需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秦岭生态环境修复提出合理可行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甲坡是南坡,乙坡是北坡。

根据材料“气温降低的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即太阳辐射越强,气温变化率越小;降水越多,气温变化率越小;植被覆盖率越高,气温变化率越小。

夏季,甲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气温的变化率小;甲坡是阳坡,光热资源充足,植被茂密,覆盖度高,气温变化率小。

第(2)题,准备工作可从收集考察地的信息和资料,设计考察线路(用时、花费、宿营地点、交通方式、满意程度)、出发前相关物品的准备(必要的衣物、鞋子、药品、相机等)等方面作答。

第(3)题,可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方面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坡面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污染,提高水质,保护天然湿地等方面作答。

答案:(1)①夏季,甲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气温的变化率小;②甲坡是阳坡,光热资源充足,植被茂密,覆盖度高,气温变化率小。

(2)①防寒:准备足够的保暖衣服,应对高山上的低温;
②防滑:备好防滑鞋,应对低温结冰时路滑难行;
③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沿线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天气、地质地貌信息等;
④规划:提前规划好考察内容、路线、考察点、宿营地点、交通方式等;
⑤准备好考察必需的工具,有照相、定位导航、识别植物等APP的智能手机,防止迷路、方便联系,保证人身安全;
⑥准备好记录用的笔、记录本等文具,以便随时记录,为返回后整理资料、撰写考察报告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坡面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污染,提高水质,保护天然湿地。

13.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河流与某月均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沿26°N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气温的变化特点。

(2)丙地、丁地何处年降水量较多?并说明原因。

(3)简析A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从图中找出沿26°N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所穿越的等温线,然后描述气温变化特点即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丁地位于背风地带,故丙地降水量较多。

第(3)题,分析A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类型对降水量的影响以及河流所在区域落差两个方面入手。

答案:(1)由低于28 ℃升高到28 ℃以上,再降到26 ℃以下。

(2)丙地多。

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丁地处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地带,且地势较低平。

(3)A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A河发源地到入海口的落差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