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

谈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班级:会计112班
学号:110511215
姓名:童晨阳
2012年5月10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谈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摘要: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由此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信仰的多方面冲突与变化,而中国又有着五千年悠远流传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与今天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继承好和发扬好它们会给中国带来无穷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利益国家利益
正文: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这些传统美德概括起来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
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

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

——“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三、新时期,要继承好和发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民族振兴的根本,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

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
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总之必须坚定地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4、必须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因此我们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