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发展规划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保健及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系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研究工作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
培养人才的基本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2.掌握相关的人文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4.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5.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6.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7.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8.具有应用英语阅读本专业书刊的能力。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根据社会需求争取开展在职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
办学类型定位以教学型为主,逐步向教学研究型过渡。
师资队伍定位建设一支以研究生学历为主、本科学历占一定比例的、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学力量定位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以讲师为主力,以助教为辅助,周密组织、合理搭配,形成合力。
构建有各级职称人员参加的、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教学力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服务区域定位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能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中心等提供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预防保健,生活护理等服务。
奋斗目标定位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把我院护理学专业办成省内一流、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1.学科建设的计划与举措教学团队、研究室、实验室发展规划根据专业增设情况,拟成立新增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室若干个,并适当调整现有教学团队编制。
1).拟成立教学团队:康复护理学教学团队、老年护理学教学团队2).拟成立研究室:慢性病康复护理研究室3).拟建立护理专业技能实训中心:拟建设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康复护理和社区护理四个实训平台,并购进满足实训需要的教学设施,建设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和模拟病房。
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本科教学实习医院成立相应教研室、聘任教师,并根据医院教学实力,选择1—2家,进行本科护理学专业课教学试点。
同时,为了加强社区护理的实习与实训,拟与湖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咸宁市温泉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合作,开拓项目建设,争取项目经费共建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满足社区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需要。
2.专业建设的计划与举措1).力争3年内增设全日制本科社区护理专业方向2).力争5年内增设涉外护理专业或康复护理专业方向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情况,适时调整。
3).发展规模:预计在校生1600人左右,本科:1100人(普通本科650人,自考本科450人);专科:500人;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我院护理教育能否与国际接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
为此,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必须有所突破:(1).争取与外国高校护理学院合作办学,合作培训。
争取利用一切机会引入双语教学教师参与我学院教学,同时使我学院教师能有机会接受培训。
(2).与国内外高校就护理双语教学、国际护士培训等项目进行合作。
派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到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等各类业务培训。
5).争取经费投入,建设品牌专业(1).经费投入:要利用一切机会争取经费,加大事业经费投入,争取上一流的项目,配一流的师资,出一流的成果,创一流的业绩。
(2).加强课程建设。
使每门课程在师资力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室条件、教材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力争有2-3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1-2门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加强学科建设。
以护理学为主,积极发展护理学相关学科方向,向多学科、多领域发展。
凝炼学科研究方向,把握护理科技发展新趋势,以课题带动学科建设,突出特色、重点攻关,实现学科又好有快发展。
5年内省厅级以上教学研究立项2-5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编写出版教材1-2部。
(4).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营造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效率高、满足事业需要、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管理干部队伍。
3.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与举措1).未来教师队伍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大力引进研究生学历教师,逐步达到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80%以上。
鼓励现有本科学历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或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转行。
今后根据发展需要,本科学历的讲师以下教师原则上不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2).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0名。
在今后引进教师时,着眼全国各地,注意改善学缘结构。
作好临床护理教师的聘任,将一批高职称、较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临床护理人员择优聘为本学院教师,培养约20-25名兼职临床带教老师;逐步实施专业课教师下临床工作制度,使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护理教学团队。
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聘请国际护理专家1名、国内护理专家2名,指导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融合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成立专家委员会,并进一步探索专家引领机制。
4).预计今后五年时间,专业教师总数达到25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80%;教授10%,副教授35%,讲师35%,助教20%;50岁以上教师10%,40岁以上教师30%,30岁以上教师35%,30岁以下25%。
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都将大大改善。
力争1-2名教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或校级教学名师。
(三)存在的困难、解决方案和对学校的要求1.存在的困难1).目前缺少在护理领域有影响的带头人,全国护理专业博士极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面临着巨大困难。
2).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尚未建立起优质、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3).虽然具有良好的学生生源,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资源却相对匮乏,无论是师资人数还是教学空间亟待增加,尤其是教学空间目前无法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4).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暇钻研科研,同时科研基础薄弱,多学科交融的高水平科学研究还有待探索,学科综合实力急待于提高。
2.解决方案1).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培养高层次人才。
2).调整师资结构、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年轻师资力量,建立起优质、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一批高职称、较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临床护理人员择优聘为本学院教师,培养约20-25名兼职临床带教老师。
3.对学校的要求1).增加教学空间,新增实验室4-6间、示教室1间并配备齐全,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2).在人才引进上继续支持,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送部分教师读博、进修、出国访学。
3).尽管护理科研起步较慢,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期待领导在政策上给与倾斜与支持。
五、2011年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师资队伍素质1.建设目标:目前,护理学院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5人,初级8人。
5年内专职专业教师达到32人、兼职教师10人的规模,职称比例初中高为1:2.5: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达80%以上,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
目前省级教学名师1名,5年内有2-3名教师成为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
2.实施措施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广泛吸纳人才、在职培养和传帮教带等多种方法,使护理学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自身提高。
青年教师,以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鼓励本科学历教师参加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
加大英语的学习,可采取自学、听课或短期进修的形式,造就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并成为护理学专业的特色。
中年教师,主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方式进行单科进修。
并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参加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获得相应等级水平的合格证,鼓励并安排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教师参加实践形成制度化,实施轮训制,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临床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特别是对于新进教师,要担任实验室工作,主要负责实验、实践教学指导。
(2)引进高层次人才。
每年从高校接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2-3名,从高校或医院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2名。
争取3年内能引进1~2名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引进教师时,着眼全国各地,注重改善学缘结构,以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聘请兼职教师。
聘请部分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业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一批高职称、较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临床护理人员择优聘为本学院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4)进修学习。
争取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培训,接受护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思路,以提高教师水平。
(5)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织带领科研小组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及论文撰写。
(6)营造学术氛围。
学院及教研室有计划地开展学术讲座、业务活动及教研活动等,拓展学术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增加学术气氛。
(7)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争取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项目;与武汉大学护理学院合作举办护理研究生课程班,为我院将来硕士点申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管理与改革教学管理1.管理目标:严格高效、服务优质。
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思想,把握时代特征,以动态、多方位地观察、分析现在乃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找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与其他大学专业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专业调整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咨询建议。
2.实施措施:(1)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行教学环节规范化;(2)慎重选聘任课教师,保证主讲队伍水平;(3)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4)严肃考风考纪,改进考试办法;(5)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严格学籍管理制度,把住学生质量关。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1.建设目标:立足专业发展,增加培养方向,课程和教材建设实现突破。
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有2门为校级精品课程(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力争5年内2-3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标准,1-2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2)加大护理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力度,力争3年内争取有2~3门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3)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与其他大学专业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